8月2日,湖南省文明辦發(fā)布2019年7月“湖南好人榜”,全省共27人(組)上榜。其中,株洲陳瑛上榜“助人為樂類湖南好人” ,凌福連上榜“見義勇為類湖南好人”。

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心系三峽移民 株洲退休干部成為最美蘆淞人

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陳瑛老人,入黨53年了。可作為黨員,陳老覺得,即使是退休了也不能忘記黨對自己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作為老同志,他有義務(wù)為黨、為人民、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平時他都會胸前掛著相機,騎著輛舊自行車到城區(qū)大街小巷,用鏡頭撲捉、記錄城市的發(fā)展變化。
2009年至2018年的9年時間里,陳老自籌經(jīng)費先后舉辦了“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慶祝建黨九十周年、株洲建市六十周年”“文明株洲文明多”“關(guān)注三峽移民十年”“改革開放四十年陳瑛記錄株洲圖片展”等多次大型圖片展,用自己三十多年新聞攝影保留的圖片資料,展示株洲市的建設(shè)發(fā)展成就、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峽移民安置株洲地區(qū)后生活變化的情景。
陳老常想:“我除了攝影和宣傳,還能為黨、人民和社會做點什么?”于是,退休后的他,無償幫助陷入困境的群眾,做起了公益。
誤打誤撞拍攝珍貴照片
陳老與公益結(jié)緣還要從2004年的一天說起。那年7月10日上午,陳老和平時一樣,騎輛舊自行車,掛著相機,到街上去“尋”新聞。當他騎到火車站廣場時,看到路上停著幾輛大客車,車頭擋風玻璃貼著“醴陵市”“株洲縣”字條,他意識到當天車站可能有什么新聞事件。于是,陳老將自行車停到路邊,在車站廣場等候。大約過了三四十分鐘,看到幾位干部模樣的同志匆匆向車站貴賓出口走去,他也跟上。走到出口時,大門已經(jīng)打開。舉目望去,只見一群頭戴拼色帽子、胸前掛著“外遷移民證”的男女老少,他們或背著包、提著袋子,或抬著箱子、挑著行旅,扶老攜幼地向車站廣場走來。走在前面的是個年紀約十歲的男孩,他雙手捧著塊“走出三峽天地寬”的牌子。陳老全明白了,這是一批三峽移民。陳老搶到隊伍前面摁了兩次快門,將這個難得一見的場景定格了下來。隨后他又拍攝了20多張三峽移民走向車站廣場的照片,其中給陳老留下較深印象的除了男孩外,還有一位胸前掛著個搖籃、搖籃里睡著個娃娃的母親,一位肩挑行旅向他微笑的中年男子,一位左肩掛著包、右手抱著貓的女青年。拍攝完后,陳老匆匆回家處理照片,撰寫說明文字,向報刊發(fā)稿。
7月12日,周一的《株洲晚報》頭版刊發(fā)了陳老拍攝的男孩手捧“走出三峽天地寬”牌子的圖片,《株洲日報》也在二版刊發(fā)了同一圖片。同日株洲兩大報紙刊發(fā)了他拍攝的照片,讓陳老意識到這批三峽移民到株洲的新聞只有他一人采訪拍攝到了,說明自己與這批移民同胞有緣。三峽移民為了國家利益舍棄家鄉(xiāng)故土,千里迢迢遷移株洲,這讓陳老萌生了關(guān)注、了解他們的念頭,想盡一個老株洲市民、老共產(chǎn)黨員的“地主之誼”去關(guān)心、幫助他們。
當時陳老只做了簡單采訪,知道他們是最后一批遷移安置株洲地區(qū)的三峽移民,他們被安置在醴陵市、株洲縣哪個鄉(xiāng)鎮(zhèn)村組并不清楚。考慮到個人能力有限,接觸這批近百戶的所有400多位移民同胞不現(xiàn)實,陳老只能選擇關(guān)注其中一小部分。他選取之前給他留下較深記憶的4人,沖洗出4張照片,然后拿著照片去醴陵市、株洲縣逐村逐戶尋找。經(jīng)過一年多不停歇的努力,2006年1月6日,陳老終于在株洲縣古岳峰鎮(zhèn)向陽村找到了捧著“走出三峽天地寬”牌子的11歲男孩馮新江,和睡在搖籃里的最小移民馮慶遷。從此,陳老以這兩個小移民的安置村為陣點,關(guān)心這批移民至今。他先后走訪看望他們48次,多次組織志愿者慰問,為其生產(chǎn)生活中的困難幾十次去縣、市移民管理部門反映情況,為移民同胞解決了喝水、灌田、通道等問題,拍攝記錄他們在株洲安置地生產(chǎn)、生活的照片1000多幅。
盡心盡力關(guān)愛最小移民
最小移民馮慶遷,隨父母遷移到株洲縣時,出生僅14天。慶遷兩歲多那年,父親因肝病去世。慶遷和奶奶、媽媽、哥哥這個四口之家的生活重擔一下全落到媽媽譚奇英身上。小小年紀的慶遷十分懂事,父親去世后的兩年多里,她臉上沒有了笑容,這讓陳老十分痛心。因此,陳老給予她特別的關(guān)愛,像對待孫輩一樣關(guān)心她的成長。每年幾次去探望三峽移民同胞時都要專門去看她,給她帶去食品、衣物、書籍和玩具,還一力承擔了她的讀書費用。每年寒暑假,都要接她到自己家住一段時間。她連續(xù)幾年的生日,都是在陳老家操辦的。
善意租車護送移民歸故里
2013年春節(jié)前夕,移民同胞們委托陳老代買回故里探親的火車票,但卻沒有買到。為了不讓他們失望,陳老決定出資兩萬多元租輛大客車,帶上食品和水親自護送幾十位移民回家。當陳老跟妻子說這事時,她不僅沒有提一個字的反對意見,還說這是好事,讓陳老也隨車同去,一來為移民同胞做些分發(fā)食品等服務(wù),二來可以用掌握的保健按摩知識為昏車的人按摩止昏。陳老又將這事跟兩個女兒講了,女兒們也沒有反對,大女兒還提出帶上她17歲的兒子隨車當志愿者,讓其感受做公益的氛圍。
2月4日清早,陳老坐上早已聯(lián)系好的一輛公交車,親自去向陽村接29位移民同胞。陳老和妻子、外孫等4人路上照料著移民同胞。經(jīng)過23個多小時的連續(xù)行車,5日中午,29位移民在陳老和家人的陪護下,高高興興、平平安安地到達了故鄉(xiāng)——重慶市萬州區(qū)長坪鄉(xiāng)綠山村。其中12位僅在親戚家住了一晚,6日下午又隨陳老返回了株洲縣的家。
幫助抗戰(zhàn)老兵確認身份
從2009年起,在湖南老兵之家株洲站的組織下,陳老關(guān)注起了為民族存亡而戰(zhàn)的抗戰(zhàn)老兵。他先后去五縣、五區(qū)走訪看望抗戰(zhàn)老兵20多次,拍攝保存了16位抗戰(zhàn)老兵個人照片,和老兵的活動照片多達1300張,并且為93歲的傅德正、株洲市石峰區(qū)88歲的姚伯英兩位抗戰(zhàn)老兵的身份問題,幾次自費奔赴醴陵市黃達嘴,使兩位老人的身份得以確認,從而得到有關(guān)部門的安撫慰問。
2012年8月,因舉辦“文明株洲文明多”圖片展,有同志幫陳老請了抗戰(zhàn)老兵來觀禮。結(jié)束后護送抗戰(zhàn)老兵曠申應(yīng)回姚家壩鄉(xiāng)稍崗鋪村時,遇到因路窄不平,小車無法將曠老護送到家的困境。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陳老委托女兒向區(qū)政府作了匯報,政府拔專款硬化了曠老家門前和稍崗鋪全村的道路。村道硬化后,還差三萬元工程款。陳老和女兒以及民建兩位會員各捐一萬元將工程款補足,解決了多年來村道難走的問題。
為匯聚愛心發(fā)起成立公益協(xié)會
陳老總希望利用自己的健康身體和充足時間,更多地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但一個人的力量總歸是有限的,只能幫助到一部分人。為了匯集社會愛心力量,幫助到更多的人,2014年3月26日,陳老和九位愛心人士共同發(fā)起成立了株洲市益云公益協(xié)會,大家一致推薦陳老擔任會長。
陳老以協(xié)會名義,在繼續(xù)關(guān)注古岳峰鎮(zhèn)三峽移民的基礎(chǔ)上,又將目光放在了株洲縣太湖鄉(xiāng)移民點,將所有遷移安置株洲縣的三峽移民都納入?yún)f(xié)會關(guān)注的對象。2015年農(nóng)歷正月,陳老帶領(lǐng)協(xié)會組織的攝影隊,到兩個移民安置鄉(xiāng)鎮(zhèn)開展“送福進移民同胞家”攝影活動,為株洲縣所有的三峽移民家庭進行春節(jié)文化服務(wù)活動。株洲縣移民開發(fā)局得知后,也給予了大力支持。這次活動受到移民同胞的熱烈歡迎。
陳老還運用所學法律和新聞知識,數(shù)以千次地為上百群眾提供了合理合法的訴求服務(wù),為維護社會和諧與法治權(quán)威付出不少努力,得到了政府部門、求助群眾的表彰和肯定,先后3次登上央視、30多次被省市媒體采訪報道。
益云公益協(xié)會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慰問孤老、三峽移民;與幾個市級單位合作舉辦“關(guān)注三峽移民十年”圖片展;幫助因病8年多未出過家門的攝影家鐘根全圓了游神農(nóng)城、祭奠神農(nóng)的夢想;開展“送福進社區(qū)”“送福進三峽移民家庭”“送法律服務(wù)進社區(qū)”等活動,受到無數(shù)好評。協(xié)會還建立了公益QQ群、微信群,引得越來越多關(guān)注公益的人士紛紛參加協(xié)會的公益活動。
陳老不僅個人堅持做公益,帶家人開啟公益生涯,還建立公益協(xié)會匯聚愛心。陳瑛老人,乃三湘之楷模!
“不能見死不救!” 攸縣漁民洪水中救出落水夫妻

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2019年5月19日,湖南省攸縣普降暴雨,位于攸縣東部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鸞山鎮(zhèn)在當天早上7:30到晚上9:00降雨量達到170.5毫米,據(jù)當?shù)乩习傩罩v述,這次暴雨是近幾十年都沒有見過的大暴雨。因為鸞山地處攸縣東部山區(qū),屬喀斯特地貌,S535公路貫穿全鎮(zhèn),特別是從酒埠江鎮(zhèn)到鸞山鎮(zhèn)咸周村,整條道路依山而建,另一側(cè)便是懸崖,下面便是酒埠江水庫,峰巒重疊環(huán)繞,山路蜿蜒曲折。這次幾十年難遇的暴雨導致鸞山鎮(zhèn)境內(nèi)多處塌方和泥石流,特別是S535琴陂到咸周王家里段,山體發(fā)生大面積滑坡,泥石混雜著雨水沖擊下來,沖向路面,導致整個路面被泥石堵塞。
下午2點鐘左右,琴陂村大塘沖組漁民凌福連看著窗外的暴雨和河中暴漲的洪水,想到自已的漁船和漁網(wǎng)(琴陂村位于酒埠江水庫上游,居住在河岸邊的村民都會在河中放置一張漁網(wǎng),待小魚自投羅網(wǎng),或留著自己吃或可賣錢)還在碼頭附近的河中未來得及收網(wǎng),擔心會被洪水沖走,便披著雨衣冒著大雨到附近河邊碼頭去查看,看到漁網(wǎng)在洪水中時漲時跌,隨時有會被洪水扯破的危險。雖然凌福連自幼在河邊長大,水性極好,但是河中暴漲的洪水一浪高過一浪,心中不免有些膽怯,這幾十年來也沒見過這樣大的洪水啊,還是有些不敢下水去收網(wǎng),也是無計可施,便在附近的飯店坐下閑聊。
突然聽到河中央似乎有呼救的聲音傳過來,但是四周是暴雨和洪水怒吼的聲音,聽不太真切,“是人!是人!有人落水了,漂在樹根上,是真的。”凌福連大驚,這樣大的洪水,還不快救上來,很快會沒命的,如果隨洪水漂進了酒埠江大壩中,那便尸骨無存,于是順手抓了雨衣,三步并作兩步便跨上了停靠在碼頭邊的小漁船上。由于洪水暴漲,河中水位差一個磚頭高便漫過飯店的前坪,比平時正常汛期水位高過1.5米。河中波濤洶涌、浪花飛濺、水流很大、水速很急,多年和河水打交道的老凌深知其中兇險,但他已經(jīng)顧不了那么多,只想著把人趕緊救上來。他冒著大雨吃力地劃著漁船向呼救點劃去,只見兩人赤裸著上身抱著一段枯樹枝,拼命地喊“救命,救命啊!”。眼看著就要靠近,一個浪頭打過來,小船差點就要翻過去,老凌憑借多年水上的經(jīng)驗,沉著冷靜地把著舵,“千萬不能讓落水的人抓船舷!一但抓了船舷,重量不夠的小船將會船傾人覆!”為防止落水者出于求生的本能去抓船舷,老凌將船頭慢慢地向落水者靠過去,牽引落水者慢慢爬上小漁船,只見他們衣不蔽體,筋疲力盡,老凌趕緊脫下雨衣給其中的女性披上,抓緊時機,將船及時靠岸。
后來得知,落水的兩人是一對夫婦,男的是湘潭人,入贅在鸞山鎮(zhèn)新漕村東沖組程家,目前住在長沙。事發(fā)當天,夫妻二人駕車從老家新漕村趕往縣城辦事,經(jīng)過琴陂村泌水橋附近時,突遇山體滑坡,車子無法前行,后路也被堵住,車子被泥石流連人帶車沖入鸞山琴陂河里,此時,琴陂河翻滾著渾濁的泥水,水流湍急,夫妻倆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好在丈夫略通水性,為防止身上衣褲在水中會帶來阻力,又擔心被河中漂浮物掛住衣褲,夫妻二人脫去外衣褲,從天窗爬出車外,隨著車子漂流百余米,隨后車子逐漸進水下沉,兩人又迅速抱住旁邊的一段枯樹,拼命呼救。幸好遇上老凌這個好心人……
船,靠岸了;人,得救了!上岸后(離落水處足有2公里),夫妻二人迅速被飯店老板娘帶去家中洗澡并換上拿來的衣服,夫妻二人流下了感動的淚水,真切的握著老凌的手,說著感謝的話,感謝老凌的救命之恩,但是老凌卻憨憨地一笑,“這沒什么,換了誰,都會去救的。”事后有人問老凌,“當時這樣大的浪,您就不怕嗎?”“我想都沒想,人都被洪水打下來了,這樣危難的時刻,不能見死不救呀,我只想著要趕緊把人救上來。”多么樸實的語言,多么樸素的情感。
天災(zāi)無情,人間有愛。在這樣無情的天災(zāi)面前,體現(xiàn)更多地是人間的真情,樸實的農(nóng)民凌福連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愛的真諦。據(jù)了解,早在30多年前,凌福連也在這條河里救起過一位12歲的落水女孩。凌福連同志在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在洪水中救出落水夫妻的生命,他這種舍己救人、見義勇為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他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見義勇為的英雄贊歌。
編輯:瓏穹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