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株洲中心廣場地下通道里人來人往,吳益娥抱著一歲半的兒子永健,帶著自制的募捐箱乞討。1988年出生的她,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乞討者,“現(xiàn)在的我已顧不上別的了,心里只有孩子。”
父兄去世夫離棄,她獨自扶養(yǎng)病兒
2009年,一場車禍奪走了哥哥的生命;懷孕期間,父親患肝癌病逝;孩子出生不久即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腦積水,丈夫陪同治療一個月后再無音訊……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全落在了吳益娥身上。
2012年5月,吳益娥在丈夫的老家株洲醴陵市生下永健。孩子出生時,醫(yī)生說孩子的頭偏大,但并未引起她的重視。不料20多天后,小永健開始發(fā)燒,抽搐,反反復(fù)復(fù)一個月后,吳益娥帶著孩子到醴陵市婦幼保健院檢查,才知孩子患的是先天性腦積水。
她和丈夫帶著孩子連夜趕到了湘雅醫(yī)院,此后的一個月里,小永健做了6次腰椎穿刺檢查,但因不宜手術(shù),只能住院進行消炎治療。然而,她和丈夫借來的4萬元錢已所剩無幾。面對高額的治療費用,吳益娥只好抱著孩子回了家。
回家后,丈夫說他先出去找工作,打工給孩子治病。“可這一走,他就再沒了消息。”吳益娥傷心地說。
月工資1500元,4萬元治療費無著落
去年7月,吳益娥帶著小永健來到株洲,托熟人介紹,在株洲石宋路一家小型服裝加工廠上了班,專門縫制褲子口袋,每月工資1500元左右。
為盡快給孩子治病,她省吃儉用大半年存了5000余元,可現(xiàn)在服裝廠已放假,她實在沒法子了,才選擇了上街乞討。
募捐時,一位楊女士帶著12歲的兒子樂樂(化名)路過,她不僅捐了錢,還告訴吳益娥,她的兒子以前也患有先天性腦積水,經(jīng)過治療,現(xiàn)在看起來已與常人無異。這讓吳益娥心中燃起了希望。
1月17日,吳益娥抱著孩子去株洲市中心醫(yī)院檢查,醫(yī)生建議她盡早治療,否則孩子的身體和智力發(fā)育將受阻,可醫(yī)生說,僅第一期的治療費估計就需要4萬元左右。
若有愛心人士愿意幫助小永健,可撥打15243692830或15773309107。
短 評
“因病返貧”呼喚社會溫度
吳益娥的境遇,只是眾多因病返貧,陷入無助的家庭樣本之一。雖然相關(guān)部門已出臺一系列措施,為大病患者提供保障,但類似吳益娥這樣的家庭,負擔依然很重。
小永健與募捐箱前的樂樂遭遇相似,命運卻截然不同,如果他沒有因高昂的治療費耽誤治療,情況也許遠比現(xiàn)在要好。面對“因病返貧”的社會現(xiàn)象,既然制度暫時不能跑在疾病之前,源自社會的雪中送炭,就可能成為扭轉(zhuǎn)結(jié)局的關(guān)鍵。(蔣沂含)
【人物檔案】
吳益娥,25歲,在一家服裝加工廠上班,獨自撫養(yǎng)患有先天性腦積水的兒子。她滿心焦慮,希望能早日湊齊兒子的治療費。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