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菊英說,這么多年,是愛心人給了自己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謝嘉/攝
姓名:易菊英
年齡:45歲
住址:株洲蘆淞區(qū)龍泉村
謝嘉)易菊英是龍泉村公認的最窮、也是最“幸運”的人。
自幼患上腦癱,生活不能自理,2009年前夫病逝,女兒培培(化名)現(xiàn)在上高中。還好,易菊英遇到了現(xiàn)任愛人老多,靠著他跑趴趴車撐起整個家。
自幼癱瘓,生活艱難
株洲摩托大市場附近的雷家棚子路,往小巷里走約200米,有一棟凹形的棚戶平房。進去,一間房、一張床,電視機、冰箱都是好心人送的。仔細一看,地面是泥土的,有扇窗戶沒玻璃,用破衣服塞著,房頂和四周都用彩條布圍著,“這是義工幫忙弄的”,防灰塵、防雨。之前,一刮風,屋頂?shù)幕覊m就會掉下來。
45歲的易菊英,8歲時,突然雙腳疼痛,隨后癱瘓,只有雙手勉強能動,由母親照料。1994年,易菊英和前任丈夫結婚,3年后,女兒培培出生。“好不容易結婚成家,丈夫又去世。”2009年,前夫突然猝死,讓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后來,鄰居跟易菊英說媒,對象就是家鄉(xiāng)在蒙古的老多。“老多和我前夫都是開趴趴車的,之前就認識,見到我遇難,經常來幫忙。”在易菊英的心里,老多是個熱心腸,人很樂觀,任勞任怨。洗衣做飯、清理大小便,老多沒有一絲不滿,他說,“流浪久了,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愛人,我會好好珍惜,不圖別的,只希望能夠做個伴”。
眾人出力,搭建新房
穿著4年前好心人買的睡衣,易菊英說,這么多年,親朋好友、政府職能部門、愛心人給了自己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今年5月,一場暴雨,讓易菊英的家成了“重災區(qū)”。“晚上起床一看,雨水順著門縫灌進家中,冬天穿的棉拖鞋,跑到屋中間去了。”易菊英的房子,是母親1983年砌的,材料大都是黃泥、竹草的混合物,屋頂蓋的是石棉瓦。30年來,房子沒有維修過,遭遇這一場大雨后,成了危房。
得知此消息,義工劉大姐、株洲龍泉社區(qū)工作人員四處奔波求援,要幫易菊英蓋間紅磚房。株洲龍泉社區(qū)書記宋玉容說,民政、慈善總會都拿了善款,街道還組織機關干部和志愿者幫忙搬運建筑用料。采訪時,宋玉容又送上了2000元慰問金。
現(xiàn)在,易菊英的新房已初步建成,不久,她就能和老多搬進新家。“現(xiàn)在最擔心的是我和老多的身體。”易菊英說,她雙手變形嚴重,愈來愈沒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老多腿腳也不好,因為沒有錢,都沒有去大醫(yī)院做過體檢。
“不過,我和老多不會放棄,會好好的過好每一天。”易菊英說。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