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深度報道龍匣村“一斤肉價隨禮”
株洲文明網 2025-03-10 11:08:00

村民在祠堂參加喜宴

村民在向老年協(xié)會會長李芳連(右一)展示自家的禮金冊子

老年協(xié)會會員在討論村里移風易俗工作
“一斤豬肉價隨禮”,這一看似簡單的規(guī)定背后蘊含著深厚的基層治理智慧。它不僅減輕了村民辦喜事的經濟負擔,更打破了長期以來“人情債”的桎梏,讓鄉(xiāng)村的人際關系回歸淳樸與真誠。在傳承這一好風俗過程中,龍匣村做了什么?鄉(xiāng)村全面振興背景下,“一斤豬肉價隨禮”對農村移風易俗工作有何啟示?
“現(xiàn)在村里辦喜事,隨禮就按一斤豬肉的價錢,大家都輕松!”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龍匣村村民吳代飛說。
1月21日(臘月二十二),臨近小年,吳代飛在自家院子里熱熱鬧鬧地舉行了婚禮。沒有動輒上千元的禮金,沒有鋪張浪費的宴席,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按照村里“一斤豬肉價隨禮”的老規(guī)矩,給吳代飛送上了祝福。
什么是“一斤豬肉價隨禮”?翻開禮金冊子,吳代飛指著上面密密麻麻的賓客名字和“15元”“20元”的隨禮金額介紹道:“這是文華哥,這是譚姐,就住我家隔壁……那天來的基本都是咱村的,大家都是按照一斤豬肉的價錢給我隨的禮。”
在龍匣村,紅白喜事按一斤豬肉的價錢隨禮并不是新鮮事。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一斤豬肉價隨禮”在村里延續(xù)了30多年,早已成為龍匣村村民人人遵守的風俗習慣。
“一斤豬肉價隨禮”,這一看似簡單的規(guī)定背后蘊含著深厚的基層治理智慧。它不僅減輕了村民辦喜事的經濟負擔,更打破了長期以來“人情債”的桎梏,讓鄉(xiāng)村的人際關系回歸淳樸與真誠。在傳承這一好風俗過程中,龍匣村做了什么?鄉(xiāng)村全面振興背景下,“一斤豬肉價隨禮”對農村移風易俗工作有何啟示?近日,記者深入龍匣村尋找答案。
讓人情回歸互助的鄉(xiāng)村智慧
1995年春天,在村口的古楓樹下,村民李文華舉辦了自己的婚禮。婚禮現(xiàn)場,村民們有的拎著豬肉,帶著自家的雞蛋、蔬菜,有的用紅紙包著禮金,趕來喝一杯喜酒。“我記得當時豬肉價是三四塊錢,大家有隨4塊錢的,也有隨5塊錢的。”如今李文華已經是龍匣村黨總支副書記,對當年結婚的場景他仍記憶猶新。
時間回到現(xiàn)在,江西小伙陽童幾年前因為工作來到茶陵縣,并在這里結識了自己的妻子,2023年底,陽童在妻子的家鄉(xiāng)龍匣村舉辦了婚禮。“按照她們村的規(guī)矩,紅喜事是同一個村民小組的人來參加,加上我們倆的同事,一桌8人,一共擺了20桌。”聊起在龍匣村辦的婚禮,陽童有些驚喜地說,“我媳婦她們村的人隨禮都是15元、20元,親戚隨的會多一些,我真是又驚訝又松了口氣,十幾塊錢的禮金我們日后還起來也沒什么壓力”。
30余年間,龍匣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莊的面貌也煥然一新,但“一斤豬肉價隨禮”的風俗始終未變。
“一斤豬肉價隨禮”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在龍匣村,記者隨機詢問了幾個村民,然而具體時間村民們都說不上來,只是記得“從小就有這個規(guī)矩了”。在村民們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今年74歲的村黨支部原書記李壽元。
1988年,李壽元開始擔任龍匣村黨總支書記,彼時的龍匣村還是一個閉塞的小山村,村民大多依靠上山伐木、采煤維持生活。“過去大家的生活條件沒有今天這么好,村民辦個紅白喜事,大家隨的禮金還真沒有多重。”但是李壽元發(fā)現(xiàn),先后兩次喜宴中,村民們隨禮金額不同才是引發(fā)矛盾的關鍵,“前一家辦喜事你隨十塊錢的禮,后一家你因為某些原因只隨五塊錢,即便隨禮的人沒有不好的想法,但后一個喜主難免會覺得你看不起人家,心里就會有疙瘩。”
據(jù)李壽元回憶,那時龍匣村因為禮金不統(tǒng)一而引發(fā)村民之間爭吵是常有的事,村里氛圍不和諧,每次有紅白喜事宴席,村“兩委”都“如臨大敵”。如此下去不是辦法,李壽元召集村干部們和當時剛剛成立的老年協(xié)會成員一起,商量該怎么解決眼前這一難題。“既然引發(fā)矛盾的是隨禮的標準不統(tǒng)一,那就由村委會定一個標準,大家以后都按這個標準執(zhí)行!”經過多次商量,彼時的龍匣村“兩委”提出用“一斤豬肉價”作為村民之間辦喜事時每次隨禮的標準,“一斤豬肉價隨禮”規(guī)定推出,大約過了半年就在龍匣村得到全面施行。
為什么選擇一斤豬肉價作為隨禮金額的標準?李文華指了指眼前的餐桌告訴記者,龍匣人愛吃豬肉,逢年過節(jié)或者客人來了,殺一頭豬待客是最隆重的禮儀。“在我們村的喜宴上,所有菜品可以簡單地說成是‘一頭豬’,豬肉炒筍干、辣炒豬大腸、豬肉炒辣椒,還有茶陵縣的特色菜‘奧肉’,都是以豬肉為原材料做的。”
村里家家戶戶都養(yǎng)豬,“一斤豬肉的價格”對村民們來說也是最熟悉、最好理解的,村民接受起來也相對容易。和其他抽象、硬性的規(guī)定不同,“一斤豬肉價隨禮”的標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市場上豬肉價格的波動調整。20世紀90年代,一斤豬肉的價格在4元左右,村民們便按照5元的標準隨禮;到了現(xiàn)在,一斤豬肉的價格漲到了15元左右,隨禮的金額也隨之調整到了15元或20元。這一標準的靈活性,也體現(xiàn)了“一斤豬肉價隨禮”風俗的公平與包容,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普通農戶,大家都按照同樣的標準隨禮,讓村民在參與紅白喜事時更加輕松自在,減少了因標準不一產生的矛盾。
然而到了2008年,村民辦紅白喜事時又產生了新問題。“辦一場喜宴,能擺上四五十桌。外地來的客人都得站著等本村人吃完才能上桌,時間一長都說龍匣村不好客,這不是把我們村的名聲都毀了!”今年已經79歲的李普珠是龍匣村第三屆老年協(xié)會會長,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他及時和當時的村“兩委”商量對策。他們根據(jù)已經劃分好的村民小組,又增加一項規(guī)定,遇紅喜事時,同小組的村民參加;辦白喜事時,相鄰的兩個小組的村民參加。這樣一來,“一斤豬肉價隨禮”規(guī)定實現(xiàn)了從“定標準”到“減規(guī)模”,桌數(shù)直接減半,主家、賓客都歡喜。
隨禮變得簡單純粹,村民們身處其中,才更能感受到喜宴的儀式感和文化內涵。“過去村民家里遇見建房子等大事時,鄰里都會趕來搭把手,有的也會帶上幾斤豬肉或自家種的蔬菜。”李文華回憶道,這些村民們之間看似微不足道的援手,都是彼此間最熨帖的溫暖,“與其說是隨禮,送肉、蔬菜其實是一種互助,也是鄉(xiāng)土社會最珍貴的守望相助,如今龍匣村的‘一斤豬肉價隨禮’好風俗,也正是鄉(xiāng)村對淳樸人情與互助精神的呼喚與期盼”。
舊風俗如何適應新時代?
一邊是隨禮限額、宴席從簡的集體約定,一邊是禮金水漲船高的現(xiàn)實沖擊,時代在變,龍匣村如何守住好風俗、適應新變化?
李壽元認為,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從它的推行說起。
“一斤豬肉價隨禮”在提出伊始就面臨著多重考驗。對20世紀80年代末的龍匣村來說,封山育林、發(fā)展村集體經濟任務很重,而整治紅白喜事是件煩瑣、需要耐心的活兒,誰來具體負責推行這項規(guī)定,村“兩委”一直猶豫不決。“最后我們覺得還是把這件事交給當時剛成立不久的老年協(xié)會來辦最合適。”李壽元解釋道,龍匣村大部分村民都姓李,村里的老人,尤其是退休的老教師、老村書記,或者是品德高尚、熱心村里各項事務的老人,最能獲得其他村民的尊敬,在全村都是“說得上話的”。
制定好規(guī)矩,開完村民大會,“一斤豬肉價隨禮”算是正式被“擺上了桌”,但其能否落實到龍匣村的每一次紅白喜事上,李壽元心里其實是打了一個問號的,“當時有一些村民覺得隨多少錢是村民自己的事,我們管不著,也沒把‘一斤豬肉價隨禮’當回事。”李壽元說。為了能將這項規(guī)定“種”在每一位村民心里,老年協(xié)會的首屆會長李甲喜和其他9位成員采取了最原始的辦法:挨家挨戶做工作。
老年協(xié)會扎扎實實的工作最終換來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大約半年后,龍匣村村民再也沒因為紅白喜事隨禮金額不均等紅過臉。“‘一斤豬肉價隨禮’對村里、對村民來說,都是一件好事,那我們就踏踏實實地推進,把規(guī)定說進村民心里,這就是我們守住好風俗的辦法。”現(xiàn)任老年協(xié)會會長李芳連如是說,“村民心里有一桿秤,時間一長,規(guī)定好不好他們自然知道,我們拿真心換真心。”
“拿真心換真心”,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做好鄉(xiāng)村治理工作的秘訣:獲得村民支持才能順利推行村規(guī),才能守住好風俗。
舊風俗是根,但根還須要扎進新土壤里才能活得下去。對龍匣村來說,30多年的時間跨度不僅改變了村莊面貌,也讓村民的思想發(fā)生轉變,而守住根本、應時而變,正是“一斤豬肉價隨禮”能夠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到村民認可的關鍵。
應時而變的內在邏輯就是尊重村民的現(xiàn)實需求、順應新時代的變化。首先,避免了“一刀切”。風俗規(guī)定可以讓村民避免不必要的“人情債”,卻不應該把親情也拒之門外。龍匣村黨總支書記李小文告訴記者,“一斤豬肉價隨禮”規(guī)定的對象是同組的村民,對喜主的親屬并不做硬性規(guī)定,“村里的姑娘出嫁了,如果孩子的姑姑隨600元的禮錢,我們就不能再用村里的規(guī)定去制止了,這可是長輩對孩子的祝福啊。”
其次,人性化地執(zhí)行規(guī)定,豐儉由人。“我們村前兩年就規(guī)定了紅白喜事酒席每桌總價應在300元左右,倡議村民辦喜事時每桌不超過這個錢數(shù)。但是有一些村民選擇在縣里的酒店辦,那每桌不超過300元肯定不現(xiàn)實。”李小文對此感觸頗深,這種情況下,死守著規(guī)矩不放,反而才會讓村民覺得村里的風俗“不近人情”,理解、尊重部分村民的決定,其他村民去隨禮,依舊按照“一斤豬肉價”的規(guī)矩,喜主自然也不會在意“虧”多少錢。
再者,吸納村民的經驗做法。好風俗往往可以孕育當?shù)氐暮蔑L氣,“一斤豬肉價隨禮”的規(guī)定在龍匣村傳承30余年,原本作為被動接受者的龍匣村村民也在不經意間傳承、補充著好風俗的豐富內涵。李文華向記者分享了一件幾年前發(fā)生在村里的“趣事”:“之前村里辦喜事時會因為桌上的香煙誰拿走而鬧不愉快,有一次一戶村民直接在喜宴上不發(fā)香煙,而是發(fā)給客人們每人一個五元錢的小紅包,后來這個做法就被全村人采納了,村里當然也很支持。”將香煙換成“沾沾喜氣”的紅包,既提倡了好習慣,給雙方討一個“好彩頭”,又避免了喜宴上的不和諧。
去年12月,一則“湖南一村莊酒席流行一斤豬肉價隨禮”的短視頻讓龍匣村“火”了一把,眾多網友在感嘆鄉(xiāng)村好風俗之余,更對這一風俗已有30多年的歷史感到驚異。試想,如果“一斤豬肉價隨禮”在這些年間一成不變,這一風俗還會持續(xù)至今嗎?紅白喜事亦是人生大事,坦然接受舊風俗里的“新變化”,用心聆聽村民的呼聲,“舊風俗”才能煥發(fā)新活力。
文化底蘊滋養(yǎng)鄉(xiāng)風文明
“我家龍匣水,滾滾入南溪。”
數(shù)百年前,明朝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創(chuàng)始人李東陽站在家門前發(fā)出贊嘆,2016年,龍匣村也正因此從“龍集村”改成現(xiàn)在的村名。
“我們村歷史文化底蘊很深厚。”這是采訪期間,李文華掛在嘴邊的話。細問之下才知道,這個“藏”在群山中的鄉(xiāng)村,歷史上曾走出了李馀、李祁、李東陽等十位進士,村內現(xiàn)在還保存有宋進士李馀墓、狀元井、李東陽畫像等文化遺產。
龍匣村西南角的“狀元井”,至今汩汩流淌著清泉,厚重的文化積淀千百年來滋養(yǎng)著龍匣這片土地的精神根系。從李東陽“居家宜儉”的家訓,到明清時期十位進士“重義輕利”的儒風雅韻,這些鐫刻在歷史深處的文明密碼,是龍匣村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亦為好風俗的現(xiàn)代實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撐。
走進龍匣村祠堂,迎面的墻上掛著李東陽的畫像。相傳李東陽為官期間廉潔奉公,除了俸祿之外分文不取,有一次家里有客人來,妻子拿來紙筆,讓李東陽寫一些字拿去賣錢,用來招待客人,李東陽起初不愿下筆,妻子便問他:“難道你想桌子上沒有飯菜招待客人嗎?”
說起李東陽清廉為官的故事,今年69歲的龍匣村村民李伏生頭頭是道,他告訴記者,龍匣人都是聽著祖先們的故事長大的,即便沒有專門研究過李東陽,村民們也都能說上一兩個他家風嚴謹、廉潔奉公的事來。口口相傳的不僅是這些引人深思的故事,還有勤儉持家、勤勞樸素的良好家風。
李伏生的父親正是龍匣村第一屆老年協(xié)會的會長李甲喜,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兒時父親總是非常忙碌,無論是村里的還是村民家的急事、難事,總能見到父親的身影。“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我父親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開家庭會議,會上父親會宣布家里最近要做的事,還會提醒我們兄弟幾個在言行上的不妥之處。”李伏生回憶道。
李甲喜的小兒子李育新從小外出求學,之后便一直在株洲市工作,談起父親當年如何推行“一斤豬肉價隨禮”,李育新知之甚少,但對這一風俗得以傳承至今并不感到意外。他認為,龍匣人對家風的認同和傳承是刻在骨子里的,而“一斤豬肉價隨禮”實際上就是龍匣村樸素勤儉家風的延續(xù),它與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龍匣家風是一脈相承的。
在李伏生家里,他向記者展示了家族珍藏的《李氏族譜》。這本印制于1946年的族譜至今紙張干凈、字跡清晰,可見被極為用心地保存著。小心翼翼地翻開族譜,李伏生熟練地找到父親李甲喜的名字,“在我們心里,族譜就是家風的載體。龍匣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的家風都是父輩用實際行動傳遞給我們的,到了我們這一代,也會繼續(xù)把好家風傳下去。”如今,李育新在株洲市創(chuàng)辦了李東陽書院,去年還牽頭在龍匣村舉辦了李東陽文化研討會,李育新告訴記者,他正計劃著在村里開展研學活動,帶領孩子們閱讀祖先留下的經典,將龍匣村的精神文脈繼續(xù)傳承下去。
而在龍匣村第一書記祝筍眼中,村民對家風文化的傳承不僅促進文明鄉(xiāng)風的建設,更帶來了“溢出效應”。“以‘一斤豬肉價隨禮’為例,它原本只是規(guī)定了紅白喜事的隨禮金額,但在無形中也杜絕了巧立名目辦酒席的現(xiàn)象,這樣的文明鄉(xiāng)風也提升了村里的吸引力。”這一點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村民彭金文深有感觸:“清明節(jié)回村時,我連續(xù)幾天都沒在家做飯,每天都有村民讓我去家里吃飯。”從村民身上感受到的淳樸熱情也更加堅定了他返鄉(xiāng)投資的想法。
“龍匣村,底蘊厚,狀元第,學士里……紅白事,節(jié)儉辦,肉價禮,情意重。”去年7月,龍匣村將原來的村規(guī)民約改編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李文華用毛筆將其工工整整地謄抄在村里主干道的墻面上。遠遠望去,青山綠水之間,幾處濃墨書寫的村規(guī)民約仿佛一幅山水人文畫的題跋,成為了村里一處獨特的風景。
“一斤豬肉價隨禮”絕不是憑空而來,它是龍匣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滋養(yǎng)的碩果,也是村里世代相傳的良好家風的具體表現(xiàn)。浸潤著歷史文脈的好風俗,也培育出淳樸向善的民風、守望相助的鄉(xiāng)風。
“一斤豬肉價隨禮”對鄉(xiāng)村治理有何啟示?
“這幾天一直有附近村子的村干部打電話,要學習我們龍匣村的好經驗,我們村快成典型啦!”龍匣村“一斤豬肉價隨禮”受到關注后,介紹鄉(xiāng)村歷史文化、弘揚家風家訓被李文華列入了每日的工作清單中。
在鄉(xiāng)土文化中尋找鄉(xiāng)風文明的“秘鑰”,是近些年來不少鄉(xiāng)村正在積極探索的方法。比如陜西省藍田縣,以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鄉(xiāng)約《呂氏鄉(xiāng)約》為藍本,推廣“藍田新婚禮”模式,將文明禮俗融入農村婚禮儀式,有效破解婚俗陋習;還有一些鄉(xiāng)村將當?shù)氐拿褡逦幕突樗孜幕擅钊诤希纬闪藰O具民族特色的婚俗新風。
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副教授曲甜認為,“一斤豬肉價隨禮”最值得借鑒的是其重視鄉(xiāng)土文化的工作思路,“它既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又使用了廣大農民群眾非常認可的方式去推進,更不會給農民群眾造成經濟負擔”。移風易俗在于喚醒而非割裂,僅靠行政禁令推進的鄉(xiāng)村治理往往會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境,將村規(guī)民約根植于村民熟悉的鄉(xiāng)土文化,才能賦予它們生命力。
在曲甜看來,用鄉(xiāng)土文化來建設鄉(xiāng)風文明,本身就是對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這一過程中或許還會對鄉(xiāng)土文化進行一些更新、補充或遷移,從而發(fā)現(xiàn)它的現(xiàn)實價值,譬如有些鄉(xiāng)村的商人文化就在新時代培養(yǎng)出很多優(yōu)秀的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
作為鄉(xiāng)風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移風易俗的難點則在“破舊”與“立新”的平衡上。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的舊俗一定要“破”,但前提是必須給村民“立”起一個好推廣、易接受的“新規(guī)矩”。“‘一斤豬肉價隨禮’的做法很值得借鑒,但是并不需要完全照搬,移風易俗還須‘因村制宜’,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曲甜補充道,“比如一些村子的體育文化濃厚,村里就因勢利導地倡議村民將原本昂貴的酒席變成公共球賽。”
做好鄉(xiāng)風文明工作還是要依靠村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是關鍵。一份得到村民支持的村規(guī)民約一定是從村民的呼聲中“走”出來的,也一定是滿足鄉(xiāng)村發(fā)展和村民現(xiàn)實需要的。如今很多鄉(xiāng)村召集村民開展“板凳夜話”,以“拉家常”的方式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治理堵點,還有一些鄉(xiāng)村設立“建議箱”,集中村民的智慧,讓他們也充分參與到鄉(xiāng)村建設中來。
“一斤豬肉價隨禮”得以順利推行,老年協(xié)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讓最有威信的人去做鄉(xiāng)村工作”的思路固然沒錯,但新時代背景下,什么樣的人才是有威信的?曲甜認為,村干部踏實的工作作風、公正的品格以及帶領村民致富的能力,才是他們獲得威信的原因。因此定期給村干部開展有效的賦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也是推動鄉(xiāng)風文明工作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
制定村規(guī)民約也是文明鄉(xiāng)風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村民共識的具象載體,它發(fā)揮著“軟約束”的積極作用。“村規(guī)民約是一種集體約束力,它以制度化的手段解決了村民的日常行為無據(jù)可依的問題。”曲甜分析道。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稿子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毛曉雅 陳銀銀
作者:毛曉雅 陳銀銀
編輯:劉 小偉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劉 小偉
來源:農民日報
- 下一篇:一場喪事省2萬元,這個村有一套!

道德風尚

發(fā)布廳

志愿服務
全民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