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家庭成員在“孝心房”里跟譚件生(前排左四)合影。圖片來源:株洲日報

部分家庭成員在“孝心房”里跟譚件生(前排左三)合影。圖片來源:株洲日報
在株洲茶陵縣下東街道,提及99歲老人譚件生及其一家,無人不知。這個2020年度市級文明家庭,目前四代同堂共有家庭成員56人。只讀了2年書的譚件生,立下了“孝為先,和為貴,勤為本,學為恒”的家訓,正是靠著這12字家訓,他的兒孫們個個品行優(yōu)良,其中有20人考上大學。
培養(yǎng)出20名大學生
譚件生1922年出生,早年喪母,家境貧寒。“白天勞作,晚上在祠堂里讀夜書,可惜就讀了2年。”年近百歲的譚件生,頭腦清晰,與人交流言語流暢。他回憶道,當年就是因為識字,人又勤快,自己才被大家選為生產(chǎn)隊隊長。
譚件生堅信,只有讀書才能開闊眼界,改變命運。所以,他鉚足了勁,讓家中8個孩子都去上學。當時的農(nóng)村,能讓男孩上學的家庭都很少,譚件生卻是兒女一視同仁。
為了維持生計,譚件生曾經(jīng)走路去過廣東擔鹽回茶陵賣,去一次歷時一個多月,腳底起泡、肩膀起繭,每次可賺一個大洋。農(nóng)閑時,他就到炎陵和茶陵之間的集市上販賣土特產(chǎn),賺些腳力錢。
大兒子譚運保說,父親一直堅持勞動,90歲時還在種菜,挑著菜走4公里路到縣城賣。一直到2012年,母親摔倒導致偏癱,父親才寸步不離守著家。
譚件生和妻子李奴花撫育了8個子女,夫妻倆用自己的言行影響了整整三代人。如今,這個位于井岡山革命老區(qū)的大家庭,出了20名大學生,有的做了教師,有的做了醫(yī)生,還有的是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
堅持13年的“愛心之約”
老八譚青保30歲結(jié)婚時,譚件生79歲,李奴花77歲。
以后如何照顧好父母?一家人按老規(guī)矩:開會商量。最終,兄妹8人達成“孝心之約”:每個周末,輪流看望父母,買好生活用品和菜,一起做飯,陪吃陪聊天。值班的人必須把所有狀況,形成文字交給下一個“接班”親人。過節(jié),所有親人要和老人團聚。兄妹8人堅持“孝心之約”13年,直到2014年母親李奴花去世。
譚運保說,幾十年間,譚家嫡系后代一直在增加,如今四代共56人,算上虛歲,父親和最小的第四代,年齡正好相差一個世紀。
譚件生也總念叨:“‘56’好啊,我們中國大家庭也是56個民族。”
李奴花去世那一年,新的城鄉(xiāng)居民養(yǎng)老保險相關(guān)政策出臺。8個子女為盡孝,給當時92歲的父親購買了36800元的養(yǎng)老保險。有鄰居問譚家兄妹,老人都這么大年紀了,就不怕收不回本錢。譚家兄妹總是笑著回應:“給父母盡孝,不講本錢,只求老人高興。”
現(xiàn)在,譚件生的養(yǎng)老金漲到每月1600多元,每次他問起這筆錢的來源,大家就跟他說,是政府關(guān)愛老年人發(fā)放的“工資”。
為方便盡孝建“孝心房”
因為年久失修,老房子存在安全隱患,2015年春節(jié),譚運保和老三譚三保提出在老宅基地上集資建“孝心房”。這個建議,得到了全家人一致贊同。
后輩中,經(jīng)濟條件好的多出一點,相對差一點的少出一點。最終,多的出了30多萬元,少的也有10余萬元。不僅出錢,建房子時,家庭成員還一起出力,既保證了質(zhì)量,又節(jié)約了成本,同時增加了親人間的感情。
2016年年底,斥資100余萬元的“孝心房”終于建好。這不但讓譚件生住得更加舒適,也大大方便了子女們盡孝。
譚三保說,以前我們要求對父母“陪吃陪聊”,房子建好后,我們增加了“陪住”。“我們這個年紀,還能夠陪伴父親,是最大的幸福。”
譚件生說,家族56人中,沒有一人抽煙打牌。“大人交流最多的是工作,小孩談得最多的是學習。”今后,譚家還會將集資建起來的房屋拿出部分出租,產(chǎn)生的收益,用來成立一個助學基金,獎勵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子孫,倡導立學為本,維護家族的長久發(fā)展。(株洲日報·掌上株洲記者/謝嘉 通訊員/胡妮)
編輯:龍 建清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