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后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jié)。
記者8月1日從株洲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至少有5名株洲籍將士參加了南昌起義。其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宣傳部長李立三還是南昌起義的首倡者和策劃者。

李立三 資料圖

譚家述 資料圖

陳恭 資料圖

蔡申熙 資料圖

右9為朱克靖 資料圖
起義前:由醴陵人李立三提出動議和策劃
醴陵人李立三成為中央常委時,年僅27歲。1927年7月,中共中央停止陳獨秀職務,李立三與張國燾、周恩來等5人組成中央常委代行政治局職權。
當時,臨時中央主要工作是部署黨組織轉入地下和中央機關從九江撤退到上海,同時考察打回廣東以圖再舉的可能性,其中根本沒有南昌起義計劃。
李立三抵達九江,分析了臨時中央“南下廣東”并不可行,轉而提出將一些可以爭取的部隊,盡快集中于南昌舉行起義。
這就是南昌起義的最早提議。有了這個想法后,李立三和鄧中夏立即上廬山向中央匯報,但當時,中央卻覺得事關重大,沉默不表態(tài)。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李立三等不及中央的指示,在7月24日召開的第二次九江會議上,決定葉挺、賀龍部隊于7月28日前集中南昌,7月28日晚舉行暴動。
在武漢的周恩來,知曉了李立三的報告后,中共中央展開討論同意舉行起義,但認為理想的起義地點是九江南潯。
李立三挺身而出,反對把起義地點設在南潯,因為九江地區(qū)的軍閥部隊已經聚集,對起義不利。同時,準備起義的葉挺、賀龍部隊已陸續(xù)開往南昌,在南昌起義勢在必行。李立三說服了周恩來,起義時間定為1927年7月30日晚上。
然而,7月27日晨,張國燾帶來了中央的最新意見,因曲解了黨中央關于“起義要慎重”的意見,張國燾要求重新討論起義。李立三和周恩來拍案而起反對重新討論,張國燾只得服從多數。
于是,南昌起義時間最后定為1927年8月1日凌晨。
起義時:多名株洲勇士出入槍林彈雨
南昌起義前夕,就讀于北京大學的醴陵板杉鄉(xiāng)人朱克靖,被秘密派往南昌,策動第三軍舊部參加起義。朱克靖到南昌后先找到了朱德,和朱德等一同爭取第三軍官兵參加南昌起義,在第三軍軍官教導團和南昌市公安局內部埋下了革命火種。
1927年8月1日凌晨,李立三的醴陵同鄉(xiāng)陳恭協(xié)助賀龍率部攻打朱培德總部,解除南昌守敵武裝。
時年22歲的陳恭已是二十軍第二師黨代表,作為先鋒隊的一支,陳恭率隊翻墻沖進第五路軍指揮部,惡戰(zhàn)三小時,摧毀朱培德總部。
第三軍軍官教導團的1000多名官兵,也在朱克靖和朱德的率領下投入了起義的洪流,里應外合,攻下了南昌市公安局。
醴陵黃沙鄉(xiāng)人蔡申熙則在24師葉挺的先鋒隊里擔任中校參謀,率領24師在松柏巷一帶進攻駐在天主教堂和匡廬中學的敵軍,那里駐扎著歸附汪精衛(wèi)集團的第6軍57團。
同在24師的茶陵人譚家述記得,教堂里的國民黨軍隊緊閉大門,在鐘樓上架起機槍,封鎖住了狹窄的巷道,擔任主攻的部隊前進受阻。年僅18歲的譚家述與戰(zhàn)友冒著槍林彈雨沖向敵軍,硬是把天主教堂的大門砸開。在“鐵軍”的沖擊下,國民黨軍紛紛舉手投降,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zhàn),起義軍將南昌的國民黨守軍3000余人全部殲滅,繳獲槍5000余支(挺)。
譚家述在起義中右腿負傷,中共中央派船把在南昌起義中負傷的四五百名傷員轉移到香港。
起義后:次年1月,陳恭被捕犧牲
南昌起義勝利后,部隊編為3個軍,朱克靖被任命為第九軍黨代表,不久起義部隊撤離南昌,沿閩贛邊南下。同年10月,在廣東潮汕地區(qū)被國民黨重兵包圍,損失慘重。朱克靖突出重圍,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開始了10年顛沛流離的生活。
譚家述到香港的第二天早晨,饑餓難忍沒有更換便衣,上街買早點時被港英警察抓獲,半月后被國民黨李濟深部隊押回廣州,被強迫編入李部特務第一營當二等兵。
后來,李濟深北上攻打湖南軍閥唐生智,部隊走到廣東韶關,譚家述趁夜逃跑,回到了老家茶陵,被國民黨四處通緝。直到1927年11月中旬,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占領了茶陵縣城,他重新參軍擔任茶陵縣赤衛(wèi)隊隊長。
蔡申熙則繼續(xù)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他在鄂東號召群眾秘密組織游擊隊,打土豪,分田地,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而陳恭卻在起義后不久被捕。當時是1928年1月,他在湘鄂贛特委負責軍事工作。同年4月,在去東鄉(xiāng)主持軍事會議返回途中被捕。12日上午,陳恭和一同被捕的醴陵縣委書記林蔚被國民革命軍軍警押往縣城狀元洲執(zhí)行死刑。陳恭跨上淥江橋頭,挺立在刺刀叢中,向周圍群眾高呼:“殺不盡的工農兵,殺不盡的共產黨!”
5名株洲籍將士簡介:
李立三:醴陵陽三石人,1899年生,中國工人運動的杰出領導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宣傳部長,李立三實際上是南昌起義的首倡者和策劃者。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蒙冤逝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譚家述:茶陵縣人,1909年生,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87年8月11日逝世。
蔡申熙:醴陵市黃沙鄉(xiāng)湯家灣人,1906年生,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部隊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參謀長。1932年7月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在湖北黃安縣(今紅安)河口鎮(zhèn)東北仙人洞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
朱克靖:醴陵板杉鄉(xiāng)株樹下人1895年生,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南昌起義時任第九軍黨代表。1947年7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同年10月在南京郊外英勇就義。
陳恭:醴陵市泗汾鎮(zhèn)灣塘人,1905年生,1924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二十軍第二師黨代表,1928年被捕犧牲。(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
- 【紀念建軍90周年】5位株洲男兒曾投身南昌起義
- 看望老兵 重溫入伍誓詞 株洲各界慶祝“八一”
-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株洲炎陵守護紅軍標語九十年
- 湖南省文明辦主任劉進能調研株洲志愿服務工作
- 建7座"七彩書屋" 株洲茶陵縣探索公益性圖書館建設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