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少有人關注到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孤兒與困境兒童。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株洲市有此類遭遇兒童2000多位,他們有的是孤兒,有的是因為父母一方去世,又被另一方遺棄的孩子,有的是困難單親家庭的兒童。不僅陷于生活的貧困中,這些孩子更缺少親情的關懷和基本的家庭教育。
沒有一棵樹,可以沒有養(yǎng)分而蓬勃生長;沒有一個孩子,可以沒有愛而健康成長。
“有愛不孤單”孤兒及困境兒童心理陪伴項目由株洲市婦聯(lián)與株洲市民政局主辦。130多位“成長爸媽”為這群孩子撐起一片小小天空。
志愿者譚勝嬌記得,第一次和自己的“女兒”小麗見面的場景。
小麗父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癥走失了,媽媽扔下她離家出走。小麗曾到外婆家找媽媽,可外婆竟然哄她走。最讓小麗傷心的是她10歲那年,最疼愛她的奶奶去世。
“第一次到她家我驚呆了,破舊昏暗的泥巴地上擺著大盆小罐接雨。”譚勝嬌說。
“媽媽”譚勝嬌千方百計為這個家庭解決了住房問題,“我還發(fā)現(xiàn)小麗患上了嚴重的斜視,敏感的孩子因此深陷自卑。”她四處游說找朋友幫忙,募集了4000多元治療費用。但醫(yī)生說,太晚了。
因為家庭貧困,2歲時,小強的媽媽離家出走了,父親認為工傷賠償不合理,不斷打官司不斷敗訴,這個男人陷入無望。
志愿者張偉走進小強的生活。她記得,第一次上門,“我把灶臺上的碗筷洗干凈,為父子倆做了一頓豐盛的午飯。”
冬天,小強家的床上還鋪著涼席,張偉和朋友們一起動手把被套床單更換一新。
“我下定決心,每來一次都讓這個家發(fā)生一點新的變化。”張偉的丈夫當教練,教小強下國際象棋,兒子和小強成為好兄弟。
一次張偉準備給兒子買塊手表,到了柜臺兒子說:“媽媽,別買貴的。用這些錢可以買兩塊便宜的手表,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強哥哥每人一塊了。”
小強的爸爸也變了,動手砌了個牛圈,計劃養(yǎng)幾頭牛增加收入。“他還重拾電焊手藝,研發(fā)焊接生活用品出售。”
張偉說,我們做成長爸媽的,到底應該給孩子什么樣的陪伴?通過“兒子”小強她找到了答案:用心靈呵護心靈,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找回內(nèi)在的力量;用生命影響生命,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希望。(株洲日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