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杜甫草堂(資料圖)
河西湘江風光帶又要添新景。2月6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已規(guī)劃待建的湘水灣碼頭,將配套建設杜甫草堂及紀念館,以挖掘湘江兩岸歷史文化。該文化項目建設,無疑將助力湘江文化旅游產業(yè)帶構建,使之成為株洲對外展示的窗口。
湘水灣碼頭位于濱江南路湘水灣五星級酒店南側(東至湘江水面、北至晉合置業(yè)藍線、西至濱江南路、南至四臺祠區(qū)域)。主要建設杜甫草堂、杜甫紀念館、書院、游客中心、望江樓、連廊、架空平臺、浮橋、游艇泊位、碼頭服務區(qū)等。項目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12350平方米,其中,浮橋長約180米,游艇泊位10個。
杜甫草堂遺址位于天元區(qū)鑿石浦社區(qū)湘江河堤內,史稱石浦少陵草堂,為紀念杜甫夜宿鑿石浦而建,始建于宋,盛于康乾,毀于晚清。此前,多位市政協(xié)委員建議在湘江邊原址重建杜甫草堂,以增加湘江文化旅游新元素,提升株洲旅游品位。
杜甫草堂遺址附近,還有慶霞寺、懷杜巖(上個世紀在采石中被爆破)遺址,殘碑仍存。據相關考證,杜甫在鑿石浦住宿時間雖短,但住宿時間及草堂遺址精確,留有《宿鑿石浦》一詩,且歷代懷杜盛事詳實可查,至少有“一宿一寺一詩一巖”可以佐證。
據悉,全國共有五個杜甫草堂,除成都杜甫草堂(為4A級旅游景點)保護開發(fā)較好外,其余的像同谷子美草堂(甘肅成縣)、梓州草堂(四川綿陽)、瀼西草堂(四川奉節(jié))和東屯草堂(四川奉節(jié))均已被毀。可考證內容不如株洲杜甫草堂多。本土文化人士建言,杜甫草堂重建中,可結合湖湘文化,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深入挖掘杜甫文化內涵。
【相關鏈接】
湘江風光帶的核心歷史古跡
河東風光帶年內全面開園后,將意味著株洲湘江兩岸風光帶全面建成。建設過程中,對本土歷史文化有哪些深入挖掘?本報記者為此作出整理。
1、分袂亭
歷史上的分袂亭始建于元代。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和張栻經湘江同游南岳回來時在株洲歇宿、唱和。元代謝一魯為此建亭紀念。抗日戰(zhàn)爭初期,分袂亭遭日機轟炸,后來遺跡不復存在。
分袂亭(位于建寧港南側,由一主亭和兩輔亭組成)已主體完工,其以歷史記載為原型進行設計,建筑風格為宋元遺風,布局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布景設計方面,亭內和亭外裝飾,將采用雕刻、地書、長卷等一系列藝術表現(xiàn)手法,記錄株洲文化歷史;亭前將設計朱熹、張栻雕像,重現(xiàn)當年兩人分別時的情景。
2、建寧記憶
株洲于東漢時期建縣,古稱建寧。縣城的核心區(qū)域就在建寧港兩岸,這里也是株洲城市文明的發(fā)源地。河東風光帶的規(guī)劃建設中,該區(qū)段將融入大量歷史文化元素,打造成點睛之作——“建寧記憶”,尋根株洲城市文脈的原點。
“建寧記憶”修建在擴建后的建寧排漬站上,整體呈現(xiàn)效果為漢代風格的建寧城門。城門高達21米,占地1000余平方米,第一層為12米高的城墻,第二層為9米高的漢闕。其中,漢闕將被改建成株洲城市歷史博物館。該工程完工后,將是湘江沿岸第一座大型仿古城門。
3、慶霞寺
慶霞寺始建于公元627年,背依青山,前臨湘江。自杜甫離開之后,慶霞寺聲名漸起,后人為紀念杜甫,便在慶霞寺旁修建了杜甫草堂。由于年代久遠,慶霞寺、杜甫草堂、懷杜巖如今僅剩斷壁殘垣。按照計劃,湘水灣附近的歷史文化遺跡重建,將融入慶霞寺元素。(株洲日報/株洲新聞網)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