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年輕帥氣的小伙湯梓華,向往軍營,有著強烈的英雄情結(jié)。中學(xué)畢業(yè)后,他瞞著家人報名參軍。4年軍旅生涯,除了英氣逼人,還烙下了軍人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
退伍后,湯梓華成為輔警。他特別自豪,和妻子出門散步,也穿著制服。
8月23日,一名70多歲的老太太橫穿鐵路時跌倒,湯梓華毫不猶豫沖上前去救助,卻獻(xiàn)出了自己的生命,人生永遠(yuǎn)定格在51歲。26日,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市殯儀館舉行,很多素不相識的人聞訊前來,為他送上一程。
兒子湯宇兩次不能自持癱坐在地,“父親自小教育我們姐弟工作要兢兢業(yè)業(yè),做人要有擔(dān)當(dāng),他是用生命做了榜樣。”
前來送行的株洲市民張陽紅了眼眶:“平凡的人,剎那間選擇無畏壯舉,他是個英雄。”
一個軍人
1965年,益陽市歐江岔鎮(zhèn)湘聯(lián)村的一戶農(nóng)家添了男孩,他是這個家庭的第五個孩子。父親說,叫梓華吧,他希望兒子像樹木一樣茁壯成長,人生綻放光彩。
從小喜歡看打仗電影的湯梓華,開始向往綠色軍營。中學(xué)畢業(yè),擔(dān)心父母不同意他遠(yuǎn)離家鄉(xiāng),他瞞著父母報名參軍。
直到大紅的參軍喜報送到家里,父母才知道梓華要遠(yuǎn)離家鄉(xiāng)。母親舍不得,以淚洗面。湯梓華入伍那天,只有父親去車站送行。
湯梓華的部隊在廣東省湛江市。入伍第二年,他當(dāng)上班長并入黨,隨后帶了兩年新兵。
身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
“連隊參加抗洪搶險,每次他都是第一個報名參加。”戰(zhàn)友陳建國說,“在廣東高州、化州搶險時,他不顧危險駕駛沖鋒舟,一次次給受困人員送物資、解救被困人員。群眾脫險后,他回到營地癱倒在床上,不到3分鐘就打起呼嚕,太累了。”
陳建國說,每次抗洪搶險,作為班長,湯梓華總是在最危險的時候沖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一間平房
退伍后,湯梓華成為株洲北站派出所一名巡路輔警,在清水路附近巡邏。
哥哥湯完成有一次到弟弟家串門,發(fā)現(xiàn)湯梓華額頭有個長長傷疤,急忙問,咋回事?
湯梓華輕描淡寫,巡查鐵路時抓小偷,被人砍傷,額頭上縫了十余針。湯完成可急了,孩子都大了,換個安全點的工作吧,免得家人提心吊膽。
湯梓華嘿嘿一笑說,放心吧,干了這么多年,習(xí)慣了。對這鐵路呢,也有感情了,離開了,覺都睡不著。
單位相關(guān)負(fù)責(zé)人說,湯梓華面對困難和危險毫不退縮,敢于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為維護(hù)鐵路運行秩序作出了貢獻(xiàn)。
在湯梓華犧牲的路口,巡路輔警沈清政和程文仍在繼續(xù)值守。
“清水路這段路最復(fù)雜,鐵路上還有兩個非法通道,每天居民橫穿鐵路現(xiàn)象不少,巡路工作越是節(jié)假日越忙。”與湯梓華共事10年的沈清政記得,前年除夕,當(dāng)班離家較遠(yuǎn)的同事想回去吃團(tuán)圓飯,找到湯梓華吞吞吐吐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想到湯梓華馬上應(yīng)承下來,當(dāng)別人除夕夜燈火輝煌合家團(tuán)圓時,他獨守鐵路維護(hù)安全。”
程文和湯梓華一起工作了15年,對這位老哥們最深的記憶是:“同事提出代班或換班,他總是爽快答應(yīng),從不拒絕。他是一個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湯梓華的家,就在工作崗位的鐵路附近。那時是一間平房,房間內(nèi)只有簡單的床、衣柜、燃?xì)庠睢㈦娨暀C。房屋低矮,白天也必須開著燈,周邊沒有鄰居。
27年輔警生涯,湯梓華的除夕夜都是在這間簡陋的平房小屋內(nèi)與家人度過的。原因很簡單,離單位近,有事好及時處理。
妻子楊月華說,我不怨他,只想一家人守在一起過日子:“但今年的除夕,這間平房,他再也不會干完活后走進(jìn)門了……”
一個道口
8月23日8時50分,夏日的清晨,有難得的涼風(fēng)掠過人的臉頰。
湯梓華早早來到清水路段巡視。家住附近的70歲的陳老太,正要橫穿鐵路。
滬昆鐵路下行線,藍(lán)天下筆直的鐵軌,被太陽照射后發(fā)出耀眼的金光。一輛列車正開過來,拉響長長的鳴笛聲。
突然,陳老太腳被絆了一下,整個身體倒在鐵軌中央。耳邊是刺耳的列車鳴笛,眼前是疾馳過來的列車,可是腳被夾在鐵軌中,怎么也拔不出來。
湯梓華一個箭步?jīng)_過去,拉住老人的雙臂,將她使勁往鐵軌外面拽。一次不奏效,又一次……
刺耳的鳴笛聲中,列車風(fēng)馳逼近。路人高喊:“來不及了,放手,你快跑……”
仿佛沒有聽見,湯梓華拉住老人的手仍在努力。火車疾馳而過,老人被拖行十幾米,而湯梓華也倒在鐵路邊。鮮血,浸透了鐵路邊的沙石。
“他一直想搭救老人,想幫助她離開鐵軌。只要放手,他是來得及逃生的,但他一直沒有撒手……”目睹壯舉的路人說。
48年前,也是在株洲,3個孩子在鐵軌上玩耍,一列火車正飛奔而來。千鈞一發(fā)之際,11歲的株洲小英雄戴碧蓉向軌道飛奔過去,救出孩子,自己失去了左臂左腿。48年后的今天,舍生救人場景再現(xiàn),再次撼動人心。
照片中的湯梓華,短發(fā),標(biāo)準(zhǔn)的國字臉,白色襯衣黑色西褲,他只是看著前方,魁梧的身軀透著軍人的威嚴(yán)。
連日來,妻子楊月華一直抱著丈夫的照片,仿佛丈夫還在身邊,“他把工作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我想把他安葬在株洲,他依舊可以看到自己的崗位,喜愛的鐵路……”
夜深了,清水路旁那間簡陋的平房,燈光孤獨地亮著,仿佛和楊月華一起,等待那個再也回不來的男人,那個舍身救人的英雄。(株洲日報/株洲新聞網(wǎng))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