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冬娥(左)每天都要照顧婆婆 記者 王娜/攝
在株洲蘆淞區(qū)沿河社區(qū),吳冬娥是大家公認的好兒媳,照顧小腦萎縮的婆婆20多年。說起她,社區(qū)居民都會打心底里佩服。
婆婆無法自理,要頻繁換尿布
一進屋,吳冬娥家里沒有一點味道,看上去干凈齊整,床上鋪著剛洗過的床單。
吳冬娥頭發(fā)微白,身穿棗紅色衣服從房里出來。她今年63歲,1977年和老公周振明結(jié)婚。婚后,婆婆劉意球就時常住在他們家。婆婆膝下有四個兒子,吳冬娥的老公排行老二。以前老人家意識清醒時,見到吳冬娥,總是“小娥小娥”地叫她,叫得比誰都親熱。
婆婆66歲那年,身體開始不如從前了,那時候,兩夫妻就決定擔起照顧老人家的事兒。幾年后,老人家記憶力開始下降,被查出小腦萎縮,動了手術(shù),但情況一直不見好。
如果說這么些年,吳冬娥是看著孫兒一點點長大,那么她也看著婆婆一點點“變小”。
6年前,婆婆已經(jīng)不認識他們了,無論吳冬娥每天叫多少遍“媽”,婆婆也不會叫她“小娥”了。這時候,吳冬娥決定專職照顧婆婆。
在吳冬娥看來,照顧婆婆最難的,不是每隔兩小時給她換尿布,而是婆婆每天不斷地往樓下扔?xùn)|西,杯子、枕頭等都能往下扔,又或者趁她不注意,就溜了出去。
吳冬娥說,現(xiàn)在,一家的伙食都是跟著婆婆的喜好來定。早上6點,婆婆就必須吃飯,一個雞蛋、一碗麥片和一杯牛奶,中晚餐則是面條一類的食物。“有時候我們做晚了,她還會生氣,有一次早晨,她就用閉眼不說話來抗議呢。”吳冬娥說到這里捂著嘴笑了。
當然,天氣好的時候,吳冬娥都會帶著婆婆出門走走。“婆婆很瘦,如果撞到東西會很疼,一定要很小心。”吳冬娥說,也有人說就讓婆婆躺在床上好了,可她不同意,堅持帶婆婆出門透氣。
她的丈夫:“對媽媽來說,兒子不如兒媳好”。
丈夫周振明說,妻子這些年對母親的照顧,他全都記在心里,并說“對媽媽來說,兒子不如兒媳好”。
他說,有幾次,他因為忙,無暇顧及母親,妻子有時也會抱怨,但還是會默默地把這些活兒都攬下來。“我們夜里也會聊天,問起母親的事,她就會跟我說,每個人都有老的這一天,照顧老人,也能讓家中的晚輩們記在心里,懂得該如何孝順老人。”
如今,周振明的幾個兄弟逢年過節(jié),都會聚在這個小屋子里,看望母親,和她說說話,而每當這個時候,老人家就會笑得像孩子一樣甜。(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 幫助株洲患癌女孩 104幅字畫拍得善款7萬多元
- 照顧患病婆婆20多年 她是株洲沿河社區(qū)公認的好兒媳
- 株洲2016年湘江毅行將“開走”愛心款用于公益助學(xué)
- 株洲啟動2016年因病因災(zāi)致貧致困職工救助活動
- 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 讓文化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