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日晚上,河西一橋下,張儀平(中)與“地書”愛好者在練習書法 記者 謝慧/攝
人們常常用“揮毫潑墨”來形容書法練習,可在株洲有一群人卻喜歡以地為紙、以水為墨來練字,65歲的張儀平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在地上蘸水寫字不僅節(jié)約環(huán)保,還能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給生活增添樂趣。只要天氣好的晚上,你準能在株洲大橋河西湘江風光帶附近看到他。
如今,張儀平和“筆友”的水寫字已成為湘江風光帶一景。外地人來株洲,發(fā)現(xiàn)后視為新奇,常常圍觀。記者了解到,張儀平的水寫字還曾受到市領導的關注和點贊。張儀平說,現(xiàn)在大家都用電腦寫字,很少用筆,他們想通過寫字的行為提醒市民,書法是國粹,應得到傳承和發(fā)揚,千萬不能丟掉。
張儀平特別希望這種方式能有更多人喜歡,用大家的身影構成株洲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他介紹,目前,湘江風光帶上有市民寫行楷,也有寫楷書、草書、隸書的,“只要大家愿意學,我們樂意傳授經(jīng)驗”。
以地為紙,引來市民點贊
3月10日晚7點30分許,由于降溫,湘江風光帶不如往常熱鬧。一橋河西橋下,張儀平等3人正用毛筆蘸水在地上寫字,筆走龍蛇間,一個個端正的楷體字躍然“地”上。他們特殊的書寫方式,以及筆下漂亮的字,很快吸引了過往市民的目光。
記者看到,張儀平帶著兩樣東西,一支普通的毛筆,一個普通水杯。在眾人的圍觀中,只見他右手用筆蘸水,在地磚上寫下一個個漂亮的行楷字,一筆一畫慢條斯理。“不錯,真不錯。”一旁觀看的市民不時發(fā)出陣陣贊許。
“今天天氣不行,就我們3個來了,平時人更多。”2011年起,張儀平開始用筆蘸水在地上寫字,每天練習兩小時左右,5年過去,他已把練字當成一種享受。而像張儀平這樣練字的人,也從最初的兩三個,發(fā)展到60余人的“團隊”,有七旬老人,也有三四歲的幼兒。
節(jié)約環(huán)保、鍛煉身體,還能結交朋友
張儀平說,2011年的一天,看到一個中年人(株洲湘江風光帶“地書苑”創(chuàng)始人孫佐鴻)用毛筆蘸水在地上寫字,特別好奇。自小擅長書法的他便在一旁觀看起來。幾天之后,兩人熟絡了,一起切磋書法技藝,成了好朋友。此后,他也拿著毛筆、水杯等,來到湘江風光帶練習書法。
張儀平介紹,早在2011年11月,由前任市委書記陳君文批示,湘江風光帶管理處在四橋河西橋頭設立了用于寫水筆字的“地書苑”,面積約100平方米。“有一年,廣東一個市的城管局長看過我們用寫水寫字后,說回去后也搞一個區(qū)域讓書法家去寫。”張儀平說。
“用水在地板上寫字,水干了,字也就不見了,很環(huán)保。”張儀平表示,這種練字方式,花錢少,還能很好地鍛煉身體。“因為經(jīng)常練字,肚子上的肉都少了。”張儀平笑道。
因為寫水筆字,張儀平結識了不少朋友。“大家在一起練字,相互點評,相互學習,給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張儀平稱,除了切磋書法,他們還經(jīng)常在一起聚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