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文芳在打理菜地。王軍/攝
三峽大移民,一次觸及心靈的長征。
從2001年8月開始,株洲市分3批共接收三峽移民1332人,分別安置在攸縣、醴陵市、株洲縣。
轉眼間,三峽移民在株洲已度過十幾個春秋,他們融入這座城市了嗎?他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哪些改變?日前,記者深入移民村尋找答案。
離根離土,不離好手藝
“這批鋁合金門窗,是縣城一家樓盤預定的,三峽人的手藝,在這里也吃香。”在攸縣新市鎮(zhèn)三峽移民安置點,52歲的黃大安笑盈盈地對株洲日報記者說。
黃大安的老家在重慶忠縣,2001年8月12日他隨“大部隊”在攸縣安家。在忠縣老家鎮(zhèn)子里,黃大安做的鋁合金門窗特別有名,誰家蓋了新房子,都少不了到他那兒去“私人定制”。
黃大安說,當年大江截流、機組發(fā)電,他不得不摘下了門窗加工行的牌匾。不過,來到攸縣移民安置點前,他已盤算好東山再起的計劃。
“剛來的時候移民集中蓋新房,我也就重操舊業(yè)了。”黃大安聯(lián)合當?shù)?戶移民,重新立起門窗加工的牌匾。因質量好、聲譽佳,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目前每年銷售額近200萬元,產品還銷到了茶陵、江西等地。
黃大安的獨子,前年從一所職業(yè)學校的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后,也硬生生被父親拉了回來。“離根離土,不離好手藝,我們家這個絕活肯定要代代相傳的。”黃大安說。
屢創(chuàng)屢敗,不失勤勞本
“今年的蔬菜沒賺到錢,還是吃了不懂技術的虧,積累了經驗從頭再來,我不信種地種不出效益。”在攸縣網嶺鎮(zhèn)洞井村,陶文芳看著長出幼苗的馬鈴薯,心里滿是憧憬。
2013年底,他與本地村民劉源源一拍即合,共同出資流轉土地100多畝,成立攸縣宇源大棚蔬菜種植合作社。“那年賺了6萬多元,今年是保本的,算起來還是虧了,好在基地設施慢慢完善了,往前看發(fā)展的苗頭是好的。”陶文芳很樂觀,她有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種菜的生長周期和施肥噴藥的日期,以便積累經驗。
事實上,這是陶文芳的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剛來攸縣就養(yǎng)了20多頭牛,后來幾個同鄉(xiāng)一合計辦玻璃加工廠,我把牛賣了一門心思搞經營。”陶文芳說,眼看著玻璃廠效益越來越好,廠里的技術員卻突然跑路了,前前后后損失了十幾萬元。
雖然屢創(chuàng)屢敗,但陶文芳依然充滿信心。2015年,當?shù)匾泼窬种С?萬元,幫助她完善了基地排水設施和路面,網嶺鎮(zhèn)的幾家大企業(yè),也跟她達成了蔬菜采購協(xié)議。“只要勤勞肯干,三峽人到哪里都能致富。”陶文芳說。
融山融水,融入新家園
“本來留你們吃中飯,我一好姐妹辦酒,就不管你們了。”在醴陵市泗汾鎮(zhèn)三峽移民江書芬家中,短暫的寒暄后,她叮囑老公張應祥一定要帶記者到他們的蔬菜基地看看,然后騎著摩托車吃喜酒去了。
他們來自重慶萬州五橋區(qū)長坪鄉(xiāng),是2004年5月24日遷入株洲市的最后一批移民。10多年過去,張應祥不標準的普通話里,偶爾會夾雜一句醴陵話,比如說“趕集”,他會說“趕場”。江書芬在當?shù)亟Y交了幾位姐妹,平時總喜歡約在一起,或者去縣城逛街,或者晚上一起跳廣場舞。
2010年,夫妻倆先后5次在當?shù)亓鬓D200畝農田,種植西瓜和蔬菜。“去年的收入有近20萬元,以前大冬天圍著火爐轉,現(xiàn)在一年四季圍著菜地轉。”張應祥說,他準備把三輪車換成小貨車,這樣以后“趕場”就可把攤子整大點。
張應祥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已經大專畢業(yè)的兒子早點找個本地媳婦,夫妻倆先后花費80萬元,蓋起了兩棟4層高的樓房。“在醴陵,我們也算是小康之家吧。”張應祥最后說。(株洲日報/株洲新聞網)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