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里,志愿者在為環(huán)衛(wèi)工人“送清涼”(資料圖片)
31位“中國好人”,注冊志愿者近50萬人,團隊900余個,在文明的感召下,株洲的好人標桿不斷催生,志愿服務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道德沃土】孕育31位“中國好人”
“注意安全,請走斑馬線。”11月11日,寒風細雨。在文化路口,戴著紅袖章的郭強,不時提醒著市民不要亂穿馬路。“我也想為創(chuàng)文盡點微薄之力。”郭強樸實地說。
郭強從小肢體殘疾,身高只及正常人的腰腹,可憑著頑強的毅力,他自學大學課程,獲得了武漢理工大學法律系文憑,也憑借自己的樂觀,感動了整個株洲,獲評“中國好人”。
1968年,小英雄戴碧蓉讓株洲聞名于世。之后,這片道德沃土不斷催生好人標桿。
“魚片”劉朝華,10多年傾心助學,先后幫助200多名貧困學生,最后犧牲在助學路上;“赤腳教授”夏昭炎,回到家鄉(xiāng)“種文化”,拿出積蓄建立文化活動中心,為寒門學子設立獎學基金……據(jù)株洲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8年“中國好人榜”開評以來,株洲市先后有31人獲評“中國好人”。
一個個“好人”將文明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愛心詮釋著道德之美,用行動溫暖著整個社會。
【崇德尚善】志愿服務匯聚公眾愛心
11月4日,接到株洲市中心血站的“告急”電話,李文春和田穎立馬趕去參加機采成分血捐獻。“他們都是株洲市紅十字會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大隊的志愿者,獻血是一個比一個積極。”提及這些“救火員”,株洲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豎起了大拇指。
該服務大隊已有注冊志愿者475名,除了平時主動獻血,他們還走進社區(qū)、農(nóng)村、工廠等地,發(fā)動更多的人參與到這份“紅色事業(yè)”中來。
同樣忙得熱火朝天的還有劉曉雷——株洲曉雷愛心工作室的創(chuàng)建者。為貧困孩子捐助愛心午餐、在社區(qū)里搭建“鳥窩式”愛心書屋,為患白血病的小文博籌集數(shù)十萬醫(yī)藥費……“2年不到,我們的成員就快突破200人了。”說起這事,劉曉雷頗有點驕傲。
目前,株洲市注冊志愿者近50萬人,團隊900余個,其中包括關愛殘疾人成長的橄欖枝志愿服務協(xié)會、匯聚“三關愛”精英的株洲晚報義工聯(lián)合會等品牌志愿服務隊,他們紛紛接過雷鋒“接力棒”,發(fā)揮愛心集聚效應。
除了志愿服務團隊,更多的無名“雷鋒”也在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
為抓扒手,3次將車開進派出所;為保障乘客安全,突發(fā)急性心肌梗塞,仍不顧疼痛迅速將車靠邊停穩(wěn)……這些“壯舉”來自株洲公交司機群體;為救孕婦,一路護航至醫(yī)院;每年高考時節(jié),“愛心送考”車穿梭于大街小巷……這些“善行”來自株洲出租車群體。
從一個好人的凡人善舉到一群模范的身先士卒,從一座城市的好人頻出到一個社會的崇德尚善,文明正成為株洲這座城市最耀眼的底色。(株洲日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