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醴陵東富鎮(zhèn)株洲醴陵,村里兩口子鬧矛盾找王仕連,鄰里間有了糾紛找王仕連,無論大事小事,村里姐妹有事就去敲王仕連家的門。
作為村里的婦女主任,除了這些繁雜瑣碎的工作外,王仕連還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照顧村里的留守兒童上,兼職起了臨時媽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一傳統(tǒng)美德也充分體現(xiàn)在了王仕連的身上。就她自己的家庭而言,夫妻結婚20多年以來相敬如賓,孝敬老人,善待鄰里,她在家中能挑重擔,任勞任怨;她的一雙兒女聰明可愛,是一個和睦的四口之家,贏得了周圍人的贊美。
二十一個留守兒童的媽媽
在西林村2450人中,共有21個留守兒童,其中5個留守兒童的父母甚至是常年在外,一年到頭都不回家一次,但這些留守兒童都有一個共同的媽媽,這個人就是42歲的王仕連。
王家斌家住西林村龍江橋組,今年12歲,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常年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乏家長教育,王家斌性格略顯孤僻,時常逃學不歸家,還在外面和人打架。
王家斌和王仕連的兒子許厚文是同學,通過兒子了解到他的情況后,王仕連就把王家斌叫到家里開導,給他輔導功課,并時常讓他在自己家里吃飯,給了他家的溫暖。
最為難得的是,在給許厚文購買文具、衣服等學習生活用品時,也不忘給王家斌買一份。王仕連說,我就怕他覺得自己沒人愛,會產生自卑心理。
王家斌的爺爺告訴記者:“家斌的成長離不開王仕連,她就是家斌的第二個媽媽。”
一開始,丈夫許建新并不贊同王仕連的看法,許建新認為自己家里就貧困,怎么還能拿出錢去幫助他人。王仕連一家?guī)卓谌说纳顏碓矗际且揽吭S建新在外面工地打工賺錢,家里新起的房子,因為沒錢,陸陸續(xù)續(xù)拖了7年才裝修入住。
“我的工作很需要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因為到遠一點的留守兒童時,還需要他騎上摩托車帶我去。”王仕連說,為此她說動了許建新到王家富家看望,王家富父母在外打工,和爺爺獨自生活,而且家庭十分貧困。
兩人到王家富家時是晚上,許建新發(fā)現(xiàn)他家里燈都沒有開,詢問之后才發(fā)現(xiàn)電燈壞了,王家富不會弄,爺爺眼睛也不方便,就這么拖了幾天。不僅如此,家里破破爛爛,許多地方需要修補。看到這樣的情況后,許建新心里很是酸楚,不僅買了燈泡幫王家富家安裝上,從此以后還定期到王家富家?guī)椭M跏诉B說,平時我抽不出時間去看望留守兒童時,都是丈夫替我前往。
兒女長大后,王仕連還經常帶著他們去看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王仕連說,留守兒童的經濟條件大多不好,在精神層面上更是缺乏。他們性情普遍比較孤僻,沒有自信,而且容易學壞。因此這兩年,王仕連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和村里留守兒童開導談心。讓她驚喜的是,孩子們的性情還沒有固定,經過正確引導后變化很大,比平時陽光了許多。
一個執(zhí)拗公公的兒媳
靦腆微笑,樸素衣著,有力大手,記者在王仕連家看到她時,她正在廚房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鄰居告訴記者,王仕連公公正月時剛去世,她一直處于悲傷之中。
在王仕連和公公許業(yè)才之間,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王仕連的婆婆去世得早,1993年和許建新結婚時,公公許業(yè)才已經73歲。由于是老來得子,因此許業(yè)才自小就對許建新十分寵愛,加上思想殘存一些舊社會里的小媳婦思想,認為娶來的媳婦就必須逆來順受,所有事情都必須王仕連來做。
結婚后夫婦雖然相親相愛,但王仕連和公公的矛盾日益突出。1996年,王仕連跑回了娘家打算和許建新離婚。“當時在家不僅什么都要做,稍微做不好就要挨罵挨打,飯菜稍微不合口味他(許業(yè)才)就摔桌子,每天在家里都是提心吊膽。我坐月子時,每天還要做飯、洗衣、做家務。”后來經過勸說,離婚的事情不了了之。
而隨著年歲增高,公公許業(yè)才的身體逐漸變差,經常住院。曾經與之有“過節(jié)”的王仕連選擇盡釋前嫌,無怨無悔獨自照顧起了許業(yè)才。
去年十月份,許業(yè)才病情加重,大小便失禁,都是王仕連獨自在醫(yī)院照顧。“他脾氣來了,我就一個人到醫(yī)院外偷偷抹淚自我安慰,心情平復后再進病房。”在許業(yè)才生病的日子里,王仕連從來不和他爭吵。“其實他的心是好的,就是性格比較固執(zhí)。”
許業(yè)才出院后,王仕連一天要幫忙換洗七八次,卻從不在老人面前抱怨。她愛干凈,可是當老人大便解在床上時,她卻不嫌不棄,像服侍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為老人清理身上、床上的臟物。每次將老人清理得干干凈凈后,王仕連經常是自己惡心得吃不下飯。“自家的老人,沒辦法啊,一定要讓老人舒舒服服的才行。”
日常生活里,老人的喜好,王仕連也一一記在心里。公公喜歡吃什么就做什么口味,村里人辦紅白喜事,她經常被請去幫忙,但她卻總惦記著家里的老公公,總會在吃飯之前,將熱飯熱菜先送到公公手上。
多年來,王仕連將老人照顧得周周到到,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她的孝順,在村里有口皆碑,“這樣的兒媳婦真是太難得了,嫁過來20幾年,從不跟老人拌嘴,照顧公公也是不遺余力。”
許業(yè)才臨終前對她說:“你真是有心了,就跟我的親女兒一樣,是我拖累了你啊,我有你做我兒媳婦是最大的幸福。”
兩個孝順兒女的母親
為了減輕丈夫的工作壓力,王仕連還承擔起家庭的所有事務,把家中的事情管得井井有條,從不讓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響工作。遇到事情,她都是與愛人一起商量,互相配合,二人互敬互愛互商互諒,成為人人羨慕的模范夫妻。
在全村人的眼里,王仕連除了被譽為“好媳婦”;也是家中不可或缺的“頂梁柱”。多年來,王仕連以她的孝心、慈愛和寬容,讓這個家處處洋溢著溫馨。面對記者,王仕連卻一直說,這些都是些小事。
王仕連還深刻地認識到,父母親對子女負有撫養(yǎng)和教育的責任,因此她從小教育兒女物質生活上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jié)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在她的教育下,她的兒女衣著樸素大方,從不大手大腳亂花錢,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
記者在她家里看到,女兒許玉冰和兒子許厚文都十分懂事。去年公公住院時,一身疲倦的王仕連在QQ上寫了“我好累,我好想休息”的簽名。沒想到在深圳工作的許玉冰看到后,第二天就辭職回了家一起幫助媽媽照顧爺爺。王仕連對許玉冰的草率辭職十分生氣,想說服她回去上班。沒想到許玉冰說,“我不回來,我怕媽媽你也會累垮。”
兒子許厚文身子瘦小,身高160公分,卻只有78斤。王仕連說,公公生病的時間里,家里到處是屎尿,又臟又臭,他吃不下飯,因此瘦成了這樣。但他從沒有抱怨,反而經常照顧爺爺。(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
- 傳承紅色基因 株洲天元區(qū)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
- 少了鞭炮 多了鮮花 株洲文明祭掃成風尚
- 文明殯葬蔚然成風 株洲攸縣福壽萬村成范本
- 株洲清明祭:緬懷英雄事跡 銘記烈士英名
- 株洲醴陵西林村婦女主任成21個留守兒童的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