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寒意襲人。74歲的周平芬再次出發(fā),她的目的地是茶山深處的群豐鎮(zhèn)江簧鄉(xiāng)。盡管腳上的薄底帆布鞋已開了膠,鞋帶用布條代替,但老人精神矍鑠,滿頭黑發(fā)間鮮見銀絲。
她是“株洲雷鋒團(tuán)”的創(chuàng)始人,對于“雷鋒媽媽”的稱謂,她笑了笑:“不要叫雷鋒媽媽,叫我周大姐。”
此行,她是要帶著她“雷鋒團(tuán)”的幾位成員,去看望獨居深山的九旬老人何愛蓮。
“一家人”的團(tuán)圓時分
這支隊伍里,有78歲高齡腿腳不便的老人,有乳腺癌患者,有拾荒者,有私企老板……周平芬自己是一位低保戶。她笑著自嘲,他們是“雜聚團(tuán)”。
“唉呀,我去把菜給洗了啊。”“要得要得,我先打掃衛(wèi)生,等下來擇菜!”一到何愛蓮的家中,大伙便悉數(shù)上陣,忙開了。屋內(nèi)各種器皿的位置,他們都了如指掌。
周平芬拎起鐮刀朝山中走去,她是要去砍柴。年過七旬的她干起活來毫不含糊,不一會兒就扛著一捆柴回來了。放罷,她又折回了山里。“多砍點,讓娭毑足夠用。”
一位大姐從包里掏出塊洗碗布。“別用了娭毑,我給你帶了一塊新的。”細(xì)心的她,還掛念著娭毑破損的洗碗布。
“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著團(tuán)圓飯,他們約定,年三十那天,還來陪何娭毑過年。
翻山越嶺,只為尋一個素不相識的人
墻上有周平芬的一行字跡,“可憐的處境,可敬的堅強(qiáng),可愛的好客。”這是她寫給何愛蓮老人的。
1994年,周平芬在電視里偶然看到,孤寡老人何愛蓮獨居不通電的深山之中。當(dāng)時,前去采訪的記者問何愛蓮還有什么困難,她說:“沒有,就是有點怕。”
也許是因為這個“怕”字,周平芬決定去看望老人,帶給她一絲慰藉。周平芬說,她沒錢,這些年她做善事,靠的全是“跑腿、磨嘴”。
找電視臺要何愛蓮的住址,對方說:“那里太偏了,你找不到。”但助人之事,周平芬是不會退卻的。
那時還沒有通路。下了大巴,走過田間,就是一片深山老林。1米5的她鉆行在樹林之間,用手扒開兩旁的枝干。“兩個手像游泳一樣。”周平芬說,她頭發(fā)被掛住過,人被絆倒過。
這樣艱難地尋找了五次,未果,但她都未放棄,直至最后相見。
20年,周平芬?guī)С隽艘粋€“雷鋒團(tuán)”
周平芬對何愛蓮的看望,這一“看”就是20年。正如她說,雷鋒不是“三月來,四月走”。
指著這條來時的路,周平芬說,“這條路上全是我和她的腳印和淚水。”那時,這里還是泥濘的泥巴路,即使行動不便,何愛蓮也恨不得十里相送。總是緊緊握著周平芬的手,道著自己的苦,哭個不停。
“但現(xiàn)在她不哭了,每次都是樂呵呵地問我,下次什么時候來呀!”周平芬欣慰地說。現(xiàn)在的何娭毑,樂觀自強(qiáng),熱情好客。
20年前,山中破屋,竹竿撐歪墻。20年后,政府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圓了何娭毑的住房夢。
20年前,這里沒有路。20年后,村中的水泥路幾乎通到了家門口。
20年前,周平芬只身一人,披荊斬棘,也要去送暖。20年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了周平芬的隊列。做好事,周平芬不孤單。(株洲日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