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義工劉軍為80歲孤寡老人祝壽(資料圖) 記者 張媛/攝
義工劉輝去白關(guān)鎮(zhèn)中學助學,和學生合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代圣賢倡導的個人德操,到了現(xiàn)代社會,志同道合之人可組建團隊當做共同的事業(yè)來踐行。
走進敬老院與福利院關(guān)愛孤寡老人,以點滴愛心燃起貧困學生的讀書夢,等等,這些都是株洲晚報義工聯(lián)的每個會員在做的事。會員可以說都是普通市民,他們不傻,也沒其他企圖,只是享受著單純?nèi)プ鲆患幸娴氖聨淼膯渭兛鞓贰?
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一個姐弟三人都做公益的義工之家。咀嚼他們的故事,你或許會發(fā)現(xiàn),做義工并非簡單的單方面付出,虔心做公益的義工,心靈上的收獲可能更為豐美;做義工不只是個人選擇,它也能通過家庭這個細胞橫向傳遞到社會,縱向影響到后人。
他曾膽怯地過著枯燥生活
參加義工聯(lián)讓他找到精神寄托
2006年初,劉軍還不是晚報義工,35歲的他沒找對象,身為T34路公交車的駕駛員,他也沒多少機會與人交流。
當時T34路公交車的線路,連接著河東火車站與中南林學院。如果當天上班,劉軍早上5點前就得起,從開出首班車,到當晚8點,他要手握方向盤,穿梭在河東的三個城區(qū)。干他們這行不能分心,開車時不能與人閑聊。另外,他說自己有點膽怯,所以就算車子沒開,眼前站著乘客,他也不懂怎么引出話題。
上班時,他開著車往返奔忙,無數(shù)次將男女老少送往目的地,自己卻始終擱淺在車上,找不到歸宿。下班后,一陣陣暫駐的熱鬧消逝,車廂里越發(fā)顯得冷清而空落。他不喜打牌,不愛泡酒吧,閑時瀏覽新聞,或獨自散步,實在不知道干嘛就發(fā)發(fā)呆。這種日子過久了讓人感到枯燥,但比枯燥更難熬的,還是他心底對與他人交往的渴望,他說,“雖然我膽怯,可我內(nèi)心期盼合群,融入到一個什么組織。”
弟弟劉偉也是T34路車的駕駛員,他們都是上一天班,休一天,空余時間較多。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偉邀他去參加晚報義工聯(lián)在攸縣酒埠江的活動,被活動氛圍感染的兩兄弟,隨后都加入義工聯(lián),成為第二批會員。
劉軍回憶,首次正式參加義工聯(lián)的活動,是去株洲蘆淞區(qū)敬老院關(guān)愛孤寡老人。“那時就是替老人打掃衛(wèi)生,陪他們聊聊天,現(xiàn)在服務更多,還會給他們做飯。”那些已無任何親人、活動空間僅限于敬老院的老人,讓劉軍感覺自己的孤獨根本不算什么。每次去敬老院,他先不和老人聊,“聊天找誰都行,我想多幫他們做點事,”等收拾干凈房間、擦洗一遍窗戶,他才拉把椅子坐下,陪老人聊聊往事。看著老人笑得露出牙齒脫落的牙齦,還拿出糖果來招呼他,劉軍感覺自己找到了能夠寄托精神的所在。從那以后,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去參加義工聯(lián)組織的大小活動。
如今回首8年的義工之路
他沿途收獲著自信、榮譽和愛情
8年后的如今,劉軍坦言,晚報義工的身份讓他收獲良多。
他的性格有所改變。自2006年加入義工聯(lián),曾經(jīng)沉默膽怯的他,慢慢變得開朗自信。在一次次公益活動中,他的生活圈子隨著朋友增多而變大,日子也告別了從前的單調(diào)。“有時上班都在想,趕緊和他們搞活動去就好,并且也愿意和別人說,希望更多人了解并加入進來。”劉軍說,公益是越做越享受的一件事,不會讓你虧損什么,反倒能滋潤你的生活與心靈。
劉軍至今最為珍視的榮譽,大多是義工聯(lián)對他堅持做公益的肯定,這包括“義工之星”、“優(yōu)秀義工”的證書,以及獲得其他榮譽得到的獎杯等。
首次“徒步湘江”活動2008年舉行時,當時在前面扛旗的劉軍,還收獲了一段姻緣。他那時做義工快2年了,不像以前那么害羞,在隊伍前頭有說有笑。而當時比他早一年參加義工聯(lián)的朱丹華,也在默默關(guān)注著他。慢慢地,兩人碰面,打招呼,聊做義工的經(jīng)歷,經(jīng)過這番初步了解,他們先做起了朋友。
同組的義工朋友開始撮合他們,制造機會讓他們一起吃飯,去唱K時總是拉近兩人距離。漸漸地,雙方對彼此都有了好感。劉軍記得,那天似乎是7月4日,在一次唱K時,他借酒壯膽,用麥克風道出了心聲,“她當時算是同意了。”劉軍說,2009年他們結(jié)婚,隨后兩人的愛情結(jié)晶誕生,是個胖嘟嘟的小子。
姐姐受兩弟弟的影響成為義工
如今,她做公益的熱情讓弟弟們嘆服
劉輝是家里的大姐,2008年開始參加義工活動,隨后很快加入晚報義工聯(lián),比兩個弟弟晚了2年。她在市自來水公司上班,平時工作不是特別多,下班在家,她往往也想找點事做充實自己。
自從他姐弟三個參加晚報義工聯(lián)后,很多活動都是結(jié)伴同行。例如首屆“徒步湘江”活動舉行時,劉軍那時是后勤組組長,和弟弟劉偉開車裝運礦泉水、服裝等物資,負責保管與發(fā)放,同時維持整個秩序。而劉輝喜歡騎行,她騎著心愛的山地自行車,穿梭在隊伍之中,確保沒人掉隊,順序不亂。
而姐弟三個參加公益,也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劉偉說,父母身體都還康健,“我們?nèi)⒓印讲较娼瘯r,他們每次都會主動提出幫忙照顧孩子。”
劉輝做公益的熱情勁兒,讓兩個弟弟自嘆弗如。“她資助了幾個上不起學的貧困學生,在幫炎陵困難家庭義賣黃桃時,她一個人能賣出去好幾千斤。”
大約3年前,劉輝開始長期資助一個叫何蓉的株洲縣女孩子。當時去走訪調(diào)查時,何蓉在白關(guān)鎮(zhèn)中學讀初一,母親是弱智,父母離異,她和弟弟跟著外公外婆過,“是個小土磚房,家里東西也不多,看著就讓人心酸流淚。”出乎劉輝意料的是,何蓉很陽光,心態(tài)也很健康,10幾歲的孩子,已經(jīng)懂得照顧70多歲的兩老人,以及不到10歲的弟弟。
每年劉輝都會資助何蓉1000元,并進行回訪,而何蓉總會不斷發(fā)短信、或者寫信給她,既表示感激,也訴說一番最近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劉輝說,每當這時候她就很幸福的,“愛心沒有落空,幫助的孩子那么懂事,想想就很開心。”
兒子9歲時,就帶他去做義工
她想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公益之心
姐弟三人做公益的情況下,劉輝還想到了下一代,“熱心公益的服務意識,就像一粒種子,要早早播種到孩子心里,它才會萌芽壯大。”為此,她在孩子9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帶他做義工服務。
在維持城市環(huán)保公益活動時,劉輝帶著兒子去撿街上或公園里的垃圾,并告訴他為什么這樣做,而孩子就像和媽媽在比賽,抱著做游戲似的心態(tài)去撿。劉輝說,孩子的心思與眼睛單純而干凈,不會像一些成人一樣以為做公益是傻,或別有企圖。“這時候引導好了,孩子或許會養(yǎng)成做公益的習慣,不僅鍛煉了自己動手的能力,也會產(chǎn)生一份責任感。”劉輝說。
劉輝的孩子15歲,在北師大讀初三。班主任周老師告訴記者,雖然出生在城里,父母條件也不差,但劉輝的兒子“比其他孩子更能吃苦,也更有責任心,有些事情會主動動手去做,不要你催,這其實是挺少見的。”(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