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水明
都說“株洲是火車拉來的城市”,因此常被解讀為一座沒有文化的新城。但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彭水明說,株洲是有文化積淀的。2004年11月11日,株洲晚報報道《千年古樟樹,現(xiàn)狀令人憂》,介紹了天元區(qū)馬家河鄉(xiāng)古桑洲上,一棵近千年的古樟樹無人照顧,多數(shù)枝條沒有樹葉,樹干呈炭質,危在旦夕。彭水明被這篇報道吸引了,也來到古桑洲。從此,他以關注這棵樹為切入點,走上了湖湘文化挖掘保護的征程。
人物簡介
彭水明,湖南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長期致力于株洲本土文化的發(fā)掘和保護。帶領團隊參與《株洲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中國對聯(lián)集成之湖南株洲卷》等多部本土文史專著的采編。
因一棵古樟樹,開始走近株洲本土文化
談及10年前為什么會對一棵樹這么上心時,彭水明說,“我自己是老馬家河人,小時候跟著母親去過很多次古桑洲,那時候,古桑洲在我眼里是一個世外桃源,每一次去,都覺得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古桑洲的古樸民風,在彭水明眼里滿是詩情畫意。保護古桑洲,是每個馬家河人的責任。”
當他登上古桑洲,去尋找這棵古樟樹時,彭水明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提時代的古桑洲依舊還在,流淌著唐風宋韻。古寺、古墓、古桑、古樟還在,美灘、美景、美味依舊,居民依然過著女人養(yǎng)蠶、男人打魚的原生態(tài)生活。古島,還是他小時候看到的樣子。而鄰近的空洲、蓼洲已不復存在。很快,他向有關部門遞呈了保護古桑洲原生態(tài)生活方式、地形地貌、水岸關系、人文歷史的報告。
在文化保護的路上,彭水明的身邊漸漸聚集了幾十個志同道合的人。這些人中,有九十歲的老人,有十幾歲的學生。“我們發(fā)現(xiàn)株洲本土文化后,幾個人的聲音畢竟太微弱,只有通過晚報發(fā)聲,全社會才能形成保護本土文化的氛圍。”彭水明說,在晚報的呼吁下,不少文物得到了保存。
成立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守望本土文化
從2006年開始,彭水明帶著這群人以“湖湘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確立了“搶救過去、留住現(xiàn)在、展望未來”的活動宗旨。如今,這個當初只有十幾人的民間公益組織,有了300多名成員。基本每一項株洲本土文化的發(fā)掘、搶救,都有他們的身影。
2008年,彭水明帶領湖湘文化志愿者介入對羅哲墓的保護,之后,本報與貴陽晚報共同發(fā)起“尋找羅哲女兒”的尋親行動,活動持續(xù)數(shù)月,尋親成功。這年6月,在闊別家鄉(xiāng)70年后,羅哲的女兒羅天亞從貴陽回到故鄉(xiāng)株洲馬家河。這一年,正好是羅哲烈士犧牲80周年。
帶著對文化的敬意,彭水明和團隊腳步遍及城區(qū)各地,先后發(fā)現(xiàn)古橋、古樹、古道和古民居多處。每到一處,他們都以文化為題,反復了解,認真記錄。幾年下來,他們整理出了比較完整的關于懷杜巖、青成橋、秋瑾故居、老萊子墓、先賢顏子祠的文史資料。
當前著力研究跨越三千多年歷史的拓片,證明這座城市有厚度
如今,彭水明和團隊正在致力于研究株洲大地上的拓片,從東漢綿延到民國,跨越3000多年歷史。目前,已經從市區(qū)各個地方和各級文物部門取得130多處拓片,“大家普遍認為株洲是沒有歷史的城市,但從這些拓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座城市是有厚度,有積淀的。”
彭水明說,最開始的時候,自己古文造詣也不深,拿到拓片也不熟悉,但“不知道就學習。”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組織了多次學習,請協(xié)會中古文造詣深的人教大家。慢慢地,就發(fā)現(xiàn)了拓片的妙處,“可以了解到株洲地名的變遷和城市歷史脈絡。”
5月10日,晚報報道,彭水明在株洲縣大壩橋收集到的拓片立于1917年,百余字的碑文,宣揚的是一個不留名字的好人善舉。
幾乎每一次文物搶救晚報都會參與,還開設專欄推介株洲本土文化
從對古樟樹的保護,到對最近發(fā)現(xiàn)的拓片的介紹,晚報幾乎從未缺席。甚至,晚報還在社區(qū)版面上設過幾個欄目,介紹株洲的傳統(tǒng)文化。在晚報“尋找失去的老手工藝”報道中,記者深入株洲四區(qū),詳細介紹剪紙、修傘、打鐵、剃頭匠等;隨后,晚報的“嘮地名”,詳細介紹了每個地名的古往今來。從荷塘鋪到金盆嶺,再到天臺山。每個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株洲歷史。設立欄目的近一年時間,晚報記錄了50—60個地名,引起了不少讀者的共鳴。
之后,晚報推出的“株洲百家姓”持續(xù)了一年的時間,書寫了近百個姓氏。不少人通過晚報,找到了族人,并從中了解到家族故事,增加了家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相關鏈接
株洲文物保護歷程中的晚報足跡
2008年3月6日,晚報一版報道了千年古寺——慶霞寺遺址雜草叢生,荒蕪破敗。這篇報道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有讀者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愿意自籌資金重修古寺,并長期在此研究佛學。
2011年9月4日,本報以《一座株洲祠堂——用存在的方式詮釋另一個時代的文明》為題,對先賢言子祠進行了報道。祠堂是湖湘文化志愿者一行在龍頭鋪一帶收錄地名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的一個古老的祠堂。志愿者一行只能通過老輩們的口口相傳,初步推測出祠堂所供之人的身份——言偃,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9月12日,晚報再次報道了言子祠的修復,報道名稱為《有皇家范的先賢言子祠將修舊如舊》。
2012年5月31日,晚報報道天元區(qū)群豐鎮(zhèn)千年古剎龍門寺五云峰峰頂?shù)睦鬃娴钸z跡遭到破壞。報道見報后,7月11日,株洲市政府督查室、株洲市文物局、規(guī)劃局等7個政府相關部門“問診”此事,并進行了現(xiàn)場查看,建議發(fā)射塔不要建在五云峰主峰位置,另選它址。
2012年11月16日,晚報報道馬家河610歲的青龍橋被拆,湖湘文化志愿者發(fā)出“緊急求助”。11月19日,株洲市人民政府下發(fā)《關于公布第五批及調整前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將青龍橋納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對青龍橋做異地重建的考慮。11月27日,在了解晚報報道和網友反映后,株洲市委副書記陽衛(wèi)國立即對此事作出了批示,要求市文物局進一步了解情況,并對網友提出的大石橋、萬福橋、臥龍橋的保護問題提出意見。(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