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喷水_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_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_最爽的亂倫A片中国国产_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五月色影音先锋_双性人妻的yin荡生活_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丰满熟妇被猛烈进入高清片_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株洲】為供養(yǎng)患病兒子 79歲高齡母親深夜出門拾荒
株洲文明網 2014-01-17 10:29:00

黃奶奶在自家后院整理拾回來的廢品

    【人物檔案】

    黃淑媛,79歲,靠賣鞋墊、拾廢品營生。她希望患病兒子的住院費用有著落,也希望自己百年后,兒子有托處。

    1月15日的清晨,濃霜落下來,讓屋子里有一種刺骨的陰冷。黃淑媛穿著撿來的兒童襪,趿著一雙毛線鞋去開后院的門。她躬著身,襪子太短,露出一大截腳踝來。后院里的垃圾廢品,雜亂地攤了一地,她把它們一一歸類,連手套都沒戴一雙。

    這些垃圾,是她過去一周每天晚上出門的“戰(zhàn)利品”。她準備上午把它們全部打理好,下午送到廢品站賣點錢——患有精神病的兒子王曉(化名),已欠下市三醫(yī)院的住院費4000多元,她東借西借也才湊了1000元。兒子的治病錢不能動,廢品賣了是做下個月的生活費。

    丈夫過世49年來,為了供養(yǎng)患病的兒子,黃淑媛去工地上打過短工、在船上挑過沙、給食堂喂過豬。當她逐漸老得再也干不動體力活時,而今79歲的她,撿廢品已近10年。

    擺完地攤,深夜11點再出門拾荒

    黃淑媛身子佝僂得厲害,看起來整個人身高不足1米。時鐘剛剛走過7點,只睡了不足5個小時的她就起了床。“霜凍天,腰痛得厲害。”她嘴巴里呵出白氣,連連說自己不怕冷也不怕熬夜。

    頭天晚上,黃淑媛照例在深夜11點鐘以后才出去撿廢品。此前,她在百貨大樓門前賣了3個多小時的鞋墊。“冬天天冷,我在街上碰碰運氣。”她說,反正自己住的沿河社區(qū)離街市也近。

    從鉆石路汽車站出發(fā),沿新華路往西,到株洲百貨大樓門前。3塊錢一雙的鞋底,每雙可以賺1塊錢,碰到還價的,她就賣5塊錢兩雙。這比撿垃圾強得多,只是這個冬天不太冷,一個晚上最多只能賣10來雙。

    百貨大樓晚上10點關門,她收拾好東西回家,隨便張羅點吃食再出門。出門越晚,意味著能撿到的廢品越少,但是她仍然選擇深夜才出去——她并不覺得撿廢品丟人,但始終有著“閨秀”人家的“矜持”,“白天去撿不好意思,女兒看到了也不好。”她說。

    拖著30公斤的垃圾走十來里路,只為多掙幾塊錢

    兒子王曉在醫(yī)院住了快半年,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沉寂得很。黃淑媛一件一件細說王曉在家的光景:“一犯病就四處亂跑,喜歡打人,衣服不洗不換,管都管不住。”她言語中有些恨恨然,但話未說完,眼淚就掉下來了。

    “有什么辦法,這是特殊情況,就是再不聽話,在家也有我顧著,到醫(yī)院護士照顧再好也覺得他受罪。”王曉只喜歡吃葷,她擔心醫(yī)院伙食不好,女兒送來的雞蛋全被她攢著送去了醫(yī)院。

    塑料袋2毛錢一斤,廢紙是3毛一斤,啤酒瓶1毛一個,黑色的不要。最賣得起價的是牛仔褲和小孩子的短袖衫。黃淑媛說,有人會上門收,“好幾塊錢一斤,不過,牛仔褲只要屁股上有袋子的。”

    每天凌晨2點鐘回來以后,黃淑媛收獲最多的就是塑料袋。“塑料袋輕省,別人嫌臟,整理也麻煩。”每天晚上把垃圾撿回來后,白天她就整理打包,按大小、顏色和種類分類,塑料袋有時候還要攤開曬干。

    廢品積攢到30公斤左右,她就走路拖到麻園社區(qū)廢品收購站去賣。離社區(qū)不遠的新華橋下的廢品站,走路只要十幾分鐘,但是黃淑媛比對過,那里比麻園社區(qū)廢品收購站平均每公斤少一毛錢。為此,為了多賺幾塊錢,她拖著30公斤的廢品走十來里的路程要個把小時。

    馬上就要過年,黃淑媛細細算著收支賬:“一個月連同賣鞋墊一起最多也只能攢200多塊錢,加上兒子殘疾補助和低保費,再怎么算也攢不來這每個月1000多元的醫(yī)藥費……”話未說完就收了聲,頓了頓后,反來安慰記者:“我一輩子都是受苦,凡事放寬心,只是希望我死后,兒子有個托處……”

    “高齡拾荒母親” 觸動多少柔軟心

    黃淑媛的故事經《株洲晚報》大型公益活動“溫暖株洲”報道后,喚起了眾多讀者內心深處對母親那份最崇高的敬意和愛心。

    “讀著真讓人心疼。”1月16日一大早,記者不斷接到愛心電話,想要陪老人家過年的,想給黃娭毑送年貨的,還有想讓記者捎愛心款的……

    讓記者捎愛心款的是株洲市殘聯(lián)工作人員,“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人員遞上錢,還不忘叮囑記者,生怕張揚。

    同住沿河社區(qū)的老鄰居謝簡斌,一大早提了一大包瓶瓶罐罐和硬紙殼送過去。“這么多年了,左鄰右舍不管是送錢還是送物,黃娭毑都不會收的。”人一進屋,謝簡斌就留意到,早有人搶了先,偷偷往黃老灶臺上塞了幾把油亮的白菜苔,角落里還擺著一桶油、一袋大米和一箱面條。那是蘆淞區(qū)建設街道辦事處送來的。

    看了報道后,市民何敏第一時間聯(lián)系上了社區(qū)書記曾江華。他為了看望老人,前后跑了兩趟。“上午來了一趟,老人給兒子送醫(yī)藥費去了。我只能給她捎點生活費來。”他有點不好意思,覺得未能幫上大忙。

作者:江珍珍
編輯:瓏穹
來源:株洲晚報
分享到: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