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嫂患病,她無微不至照顧4年;哥嫂去世,她成了4個侄兒的媽。40多年來,她與丈夫一起拼命干活、省吃儉用,把4個侄兒拉扯長大,直至成家立業(yè)。她是株洲茶陵縣界首鎮(zhèn)花甲村12組的沈晚香,一位孝敬公公的好兒媳、關(guān)心兄嫂的賢弟妹、慈愛侄兒的好嬸嬸。
嫂子去世,
她靠好人緣借來棺材
1970年,年方18歲的沈晚香嫁給了譚耀民,夫妻倆與年邁的父親一起生活。譚耀民的哥嫂住在隔壁,哥哥患有肺結(jié)核,身體消瘦,不能下田干活,嫂嫂患有肝腹水,面黃肌瘦,腹部腫脹,因家貧,根本拿不出錢治療。
面對如此困境,沈晚香也束手無策,只能每天去哥嫂家安排一日三餐,有米就幫他們做一點飯,無米下鍋就到自家拿。彼時,公公的哮喘病也嚴重,沈晚香經(jīng)常要半夜起床為其倒痰、擦臉。丈夫為了生計在外打工,女兒兒子尚年幼,照顧一家大小的重擔全落在沈晚香身上。
1972年,嫂嫂病故了,患重病的哥哥一籌莫展,家里生活困難,一口棺材也買不起。好在沈晚香人緣好,很快借到了棺材,接著她又四處籌糧籌錢,勉強將嫂嫂安葬入土。安葬嫂嫂后,沈晚香想,哥哥重病在身,隨時可能倒下,到時候又去哪里借棺材呢?
夫妻一番商量后,將自家的一窩豬仔挑到離家20里的界市墟上賣掉,將換來的錢買了一批杉木料,回家做了兩副棺材,一副還給人家,一副留給重病的哥哥。1974年,哥哥因肺結(jié)核去世,其喪事又是沈晚香夫妻東借西湊才完成。
哥嫂去世,
嬸嬸成了4個侄子的媽
哥嫂去世后,留下4個小孩和一筆糧、錢欠款。孩子誰來撫養(yǎng)?欠款誰來償還?譚耀民為此愁眉苦臉。“哥哥臨終前,最擔心的就是這4個孩子,我們不能讓他走得不安心。”沈晚香對丈夫說,我們吃、穿差一點沒關(guān)系,孩子不能丟,那些欠的錢也由我們慢慢還。
就這樣,4個侄子便在沈晚香家同吃一鍋飯,沈晚香成了他們的媽。為了讓日子好過一點,她早出晚歸干田地活,同時,想方設(shè)法養(yǎng)豬、喂雞鴨,增加收入。到后來,自己有了3個孩子,光是洗洗刷刷,縫縫補補,就要忙到深更半夜。每逢農(nóng)忙時,她便把自己的老母親接過來,幫助做些家務(wù)事、針線活。
家庭經(jīng)濟困難,吃差一點,穿爛一點,還能挺過去。但小孩患了重病,那就不能怠慢。小侄子五平出麻疹期間,情況非常糟糕,沈晚香夫妻抱著4歲的他,去界首、走管塘、跑茶陵,四處求醫(yī),硬是把小侄子從死亡線上搶了回來。那時,株洲茶陵名老中醫(yī)賀乾先生說,好在送醫(yī)及時,不然這個孩子不死也要瞎眼。
就這樣,日子在困苦中一天一天過去。沈晚香不僅將4個侄子撫養(yǎng)成人,還籌錢幫他們結(jié)婚、成家。小侄子五平建新房,沈晚香為其做飯、打雜工、照管建筑材料,忙個不停。
如今,兒子、侄子們都建了寬敞明亮的新房,要沈晚香老倆口去住,兩人卻仍堅持住在老土磚搭建的舊房。他們說,這里好,我們住習(xí)慣了。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