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始祖炎帝神農(nóng)氏安寢地株洲炎陵縣炎帝陵景區(qū),游客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位白發(fā)老人,或肩扛小鋤或身背割草機,默默地栽花種樹,剪枝除草。老人名叫馬敵凱,是一位退休教師,今年88歲,已經(jīng)在這里義務(wù)綠化17年了,年均志愿服務(wù)在3000小時以上,。馬敵凱的事跡在當(dāng)?shù)貜V為傳誦,《經(jīng)濟日報》和《湖南日報》等也曾做過專門報道。
決意終身呵護圣陵
想起1996年入黨的事,馬敵凱頗有感慨。那一年他71歲,像他那么大年紀(jì)入黨的很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他一生的夢想,他非常感謝黨的恩情。也正是那一年,退休在家的他下決心要為炎帝陵這片圣地添綠,矢志終身呵護圣陵“原生態(tài)”。
馬敵凱退休后住在縣城,距炎帝陵17公里。起初,他每天早出晚歸來回跑,天剛蒙蒙亮就起床,背上割草機,提上小鋤頭,悄悄出發(fā),傍晚時分,才搭乘最后一趟公共汽車回家,常常趕不上晚飯。
后來,馬老在炎帝陵游客中心后面找了一間破舊的老房子住了下來,每天早上5時起來做早餐,6時準(zhǔn)點到景區(qū)里“上班”,風(fēng)雨無阻。每年過了正月初八就“上班”,平時就泡在炎帝陵的花木叢中。當(dāng)?shù)厝罕姺Q他是“炎帝最忠實的守陵人”。
有一次發(fā)生山體滑坡,后山上種植的一大片麥冬草全被泥石流埋住了,馬老硬是冒著再次塌方的危險,把它們小心地刨出來沖洗干凈再種上。
復(fù)興“神農(nóng)百草園”
年均種植花木5000株以上,17年共達(dá)8萬多株,還種植了2萬多平方米草皮。當(dāng)?shù)亓謽I(yè)專家曾為馬老這些年來的“義務(wù)價值”作評估,僅花木和綠地增值就超過400萬元。馬老卻道出另一種情懷,稱有生之年能復(fù)興“神農(nóng)百草園”,是最大的心愿。
其實,馬老原本不懂栽花種草,為了侍弄好炎帝陵的花木,只得“而今邁步從頭越”。他虛心向人請教,并自費訂閱了許多相關(guān)書刊,戴上老花鏡一點點地啃。如今,馬老可稱得上一位名副其實的園林專家,從繁殖、培育到管理樣樣都會。
但讓馬老耿耿于懷的是,炎帝首種稻、黍、稷、麥、菽等“五谷”,開啟了農(nóng)耕文明,但當(dāng)?shù)厥颉ⅰⅪ湰F(xiàn)已幾近絕跡。為彌補這一大遺憾,馬老努力尋來種子,通過3年試種,終于使祭祀炎帝活動中,能用上當(dāng)?shù)氐摹拔骞取本传I。
炎帝遍嘗百草為百姓治病的故事,也常常縈繞在馬老心頭。他把神農(nóng)大殿后面一片荊棘地開墾成“神農(nóng)百草園”,種植與炎帝神農(nóng)氏有關(guān)的藥材:杜仲、厚樸、白芍……各種當(dāng)?shù)赜忻乃幉脑谶@里扎了根。
為了收集中草藥,馬老拖著年邁的雙腿,訪遍了周邊的中醫(yī)藥師。在他的感召下,一些單位、個人伸手援助,百草園內(nèi)1.5萬多株藥草花木大多數(shù)是捐贈的。現(xiàn)在,“百草園”成為了炎帝陵的重要景點。
“如果開工資,我就不干了。”
炎帝陵的綠化養(yǎng)護,都是季節(jié)性聘請臨時工,而馬老則成了炎帝陵綠化養(yǎng)護的帶頭人。17年如一日,只有他不拿工資。馬老的義舉讓大家非常感動,由衷地崇敬。炎帝陵管理局曾多次表示要給他“開一點工資”,但都被明確拒絕了。馬老說:“我有退休工資,本來就拿了國家的錢,為我們敬仰的老祖宗做這一點事怎么還能要工資呢!我干得蠻有味的,如果開工資,我就不干了。”
談起父親去義務(wù)護陵一事,兒子馬永清和愛人雖然從心底里也擔(dān)心父親的身體,還是非常支持。對于家人的支持,馬老也是深感欣慰。
漫漫播綠路,馬老天天樂此不疲。他的心愿就是要把炎帝陵的綠化搞得更好。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