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喷水_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_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_最爽的亂倫A片中国国产_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五月色影音先锋_双性人妻的yin荡生活_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丰满熟妇被猛烈进入高清片_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18天6000公里 株洲一群老人重走長征路弘揚長征精神
株洲文明網 2016-08-17 09:22:00

株洲重走長征者在瀘定橋合影 來源:株洲晚報

  2000年世紀之交,美國《時代》周刊邀請了全球幾十位頂級專家,評選人類1000年以來發(fā)生的最重要的100件事,長征成為中國入選的三個歷史事件之一。

  我們發(fā)現,在這段兩萬五千里曠世壯舉的路途中,遍布了株洲籍紅軍將士的足跡。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這段輝煌的歷史依然難以受到大眾關注,而在長征烙印中長大的一些株洲人,開始重走長征路,借以引起社會對長征精神的重視。

  重走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都有一種長征情結,非常想在有生之年走一次紅軍長征路,實地看一下當年的英雄們憑著什么樣的一種精神,堅忍不拔的完成這一曠世壯舉”

  8月9日,我在王冀湘老先生的家中見到他時,他剛結束了18天的重走長征之旅。興奮和激動掩蓋住了旅途的勞累。“我終于實現了幾十年來的愿望。”

  剛過花甲的王冀湘,稱從小就讀長征故事、聽長征歌曲、看長征電影長大的。在株洲日報社退休后,愛好旅游的王冀湘就一直謀劃著重走長征路。去年,他偶然和朋友說起這個計劃,獲得響應,便開始規(guī)劃出行時間和路線。一開始只有4個人,后來他發(fā)現,感興趣的人很多,到出發(fā)時,已發(fā)展到了16個人,最大的已67歲,最小的也有57歲。7月21日開始,16人分駕四臺車出發(fā),在車外貼上“老驥再揚塵,重走紅軍長征路”的標語,重走紅軍長征的一段路。

  王冀湘說,“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都有一種長征情結,非常想在有生之年走一次紅軍長征路,實地看一下當年的英雄們憑著什么樣的一種精神,堅忍不拔的完成這一曠世壯舉。

  幾十年過去,王冀湘依然記得多年前的長征歌曲、詩詞。他當著我面朗誦了《大渡河畔英雄多》這篇文章。

  這是株洲籍抗日將軍楊得志回憶長征寫的一片文章,1963年被編進全國初中語文課本,成為了那個年代的背誦文。

  在這場史詩般壯懷激烈、氣吞山河的偉大壯舉中,楊得志的文章只是株洲籍紅軍將士在長征中的冰上一角,歷經近兩年的兩萬五千里征途,處處可見株洲籍紅軍將士的腳印。

  湘贛易行,陜北好走。因為時間精力所限,王冀湘選擇了長征最艱難也最具傳奇性的一段路——從株洲出發(fā),途徑云貴高原進入四川達到寧夏交界處。王冀湘說,強渡烏江、遵義會議、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都在這一行程中。

  突圍

  剛被任命為紅一軍團參謀長的左權,率領的紅一軍團作為紅軍長征的先頭部隊,運用奇襲取勝戰(zhàn)術,果斷命令偵察排和便衣班,先機占領施秉城,保證了紅軍大部隊順利通過

  7月21日早上7點,王冀湘一行人從株洲市區(qū),途徑湘西進入貴州東北部。從湘西進入東北,崇山峻嶺,綿延不絕,王冀湘放慢了開車的速度。“我一直聽說貴州山多,真正駕車身臨其境,還是震驚,無法想象當時的紅軍是如何行走的。”

  82年前的8月,紅六方面軍奉命從遂川橫石等地出發(fā),開始西征,茶陵縣人任紅是十八師參謀長,當時紅軍第六軍團在甘溪遇敵包圍。為殺出重圍,擔任斷后任務的十八師遭敵軍截擊包圍,十八師損失慘重,師長被捕犧牲,譚家述帶領警衛(wèi)、保衛(wèi)局長等沖出重圍,與紅四分校匯合,脫離危險。

  那時,同在紅六軍團的茶陵人周仁杰是前衛(wèi)營營長,負責前方的巡視和哨所。1934年10月7日,周仁杰奉命偵察在石阡縣城西南20公里一個被險峻山嶺環(huán)抱的小鎮(zhèn),當時已近9時,山中籠罩著一片霧氣,周仁杰朝通往縣城方向看了一眼,在這一瞬間,從朦朧雨霧中突然閃現出3個穿土黃色上衣和短褲的人,其身后跟著狗。

  周仁杰判定是敵方偵察員,便摸出駁殼槍,同時向穿著便衣的偵察班班長周來仔遞了個眼神。周來仔帶領幾個偵察員迅速迎了上去,然后突然撲倒了兩個人,另一個人連同那條土黃色的狗跑掉了。

  接近中午12時的時候,槍聲從鎮(zhèn)中傳來。桂系軍閥設置在制高點上的機槍和迫擊炮一齊向鎮(zhèn)子開火,負責殿后的周仁杰率兵掩護第六軍團前進。當敵軍快要沖過河道的時候,周仁杰和戰(zhàn)友被敵軍子彈和手榴彈壓在狹小的空隙里,周仁杰迅速調整了部署,對教導員說:“必須把敵人頂住讓大部隊前進,大家準備犧牲吧。”

  幾乎在同時,在距離石阡縣30公里外的施秉城,剛被任命為紅一軍團參謀長的左權,率領的紅一軍團作為紅軍長征的先頭部隊,運用奇襲取勝戰(zhàn)術,果斷命令偵察排和便衣班,先機占領施秉城,保證了紅軍大部隊順利通過。

  強渡烏江

  耿飚根據就地條件,果斷決定扎排架浮橋。敵人看到紅四團開始架橋,更加瘋狂地射擊。在紅軍火力掩護下,經36小時,浮橋終于跨過烏江

  和長征路線一樣,王冀湘等人進入貴州東北部山嶺之后,下一站的目的地便是遵義,到達遵義,則必須要穿過烏江。

  因為旅途勞累,在駕車到達烏江大橋時,王冀湘特意提醒在車上昏昏欲睡的人,“注意啦,烏江到了。”車內的人反應過來時,烏江已經過了。“烏江并不寬,但是水急天險,我們一下子就過了,在長征中卻是歷經艱險。”王冀湘說。

  長征中第一批渡烏江的人,便是醴陵人耿飚和他的前衛(wèi)團。那是1935年的第一天,耿飚化裝在烏江渡口偵察,發(fā)現烏江江面寬約250米,流速達到每秒1.8米,無論投下什么東西,轉眼就無影無蹤。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烏江就如一條蛟龍,擋在了紅軍前往遵義的道路。

  耿飚和戰(zhàn)友偵察發(fā)現,渡口大道是敵人的防御重點,兵力較多,而在渡口上游500米處,雖然是懸崖,但勉強能攀登,還不會引起敵人的注意。

  紅軍指揮部便命令佯攻渡口大道,實則主攻渡口上游的羊腸小道。耿飚根據就地條件,果斷決定扎排架浮橋。敵人看到紅四團開始架橋,更加瘋狂地射擊。在紅軍火力掩護下,經36小時,浮橋終于跨過烏江,確保了中央紅軍順利過江,把國民黨追剿軍甩在了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qū)。

  紅軍大部隊過江后,剛剛被任命為紅十七師師長的茶陵人劉轉連,奉軍團長肖克之命,阻滯烏江尾隨而來的敵軍。受傷的肖克倚在擔架上問劉轉連對打好這一仗有什么想法?“‘地無三尺平’的云貴高原,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們在大定至畢節(jié)之間選一個有利地形,出其不意打伏擊,牽制敵人。”劉轉連說。

  劉轉連帶著部下察看將軍山地形,部署各團在指定地點埋伏。敵人先頭部隊恰好進人伏擊圈。頓時,紅十七師的沖鋒號響起,爆炸聲、槍聲、追擊跑聲響成一片,使敵人暈頭轉向,首尾脫節(jié)。經過一個小時的戰(zhàn)斗,消滅敵人一個團,敵人后繼部隊也被打回去了。

  在確定敵人再也不敢貿然前進了,劉轉連率部追隨紅軍主力腳步,前往遵義。

  遵義會議

  宋時輪事先沒有得到北上的通知,第二天早起,發(fā)現主力紅軍全部轉移,立即自動追趕中央紅軍。毛澤東見到他的時候說:“宋時輪你來了,好!”

  7月22早上8點,王冀湘等人從在鳳崗出發(fā)前往遵義。遵義會議的巨大影響力,讓這里游人眾多,成為了貴州第二大城市。因為市內遭遇堵車停車難題,11點才進會址。

  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召開時,醴陵人宋時輪和所在的干部團擔負這次會議的警衛(wèi)工作。

  長征開始后,正在紅軍大學學習的宋時輪隨干部團長征。干部團負責保衛(wèi)中共中央領導的安全,同時負責儲備、培訓和為部隊輸送干部。

  當時,宋時輪被以“破壞蘇維埃政府法令,組織觀念薄弱,堅持錯誤”等原因,給予宋時輪“開除其黨籍3個月”的處分。

  但在長征途中,宋時輪并沒有因為不在黨而無所事事,經常和戰(zhàn)士講些古今的戰(zhàn)斗故事,啟發(fā)學員正確看待形勢,增強斗爭的意志和信心,受到了在遵義會議中被確立領導地位的毛澤東的青睞。

  后來,宋時輪事先沒有得到北上的通知,第二天早起,發(fā)現主力紅軍全部轉移,立即自動追趕中央紅軍。毛澤東見到他的時候說:“宋時輪你來了,好!”

  因為股部負傷,茶陵人龍書金也在遵義會議中掉隊。他在路途中結識了另一掉隊的紅軍,為了趕上大部隊,不顧傷病,沿路乞討追趕紅軍。

  鑒于川敵布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后,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回穿插。特別是四渡赤水的過程中,運動作戰(zhàn),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

  強渡大渡河

  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戰(zhàn)士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于登上了對岸

  四渡赤水后,紅軍繼續(xù)前行時卻遇到了天險大渡河的難題。

  7月24日,王冀湘等人轉了幾條高速,經雅安到石棉,進入橫斷山腹地,經過了一條10公里長的泥巴山隧道后,又連續(xù)走了近20公里的下坡,才到大渡河邊的石棉縣。

  此時的安順場一片安詳,游人如織,大渡河對岸的敵軍碉堡已被刷白成了民房。和長征時不變的是,這里的水流依舊湍急,兩岸便是懸崖峭壁。王冀湘效仿耿飚投入了木條,瞬間消失不見。

  當時,年僅24歲株洲縣人楊得志,擔任了紅一團團長。這名鐵匠出身的指揮員,以其驍勇成為紅一方面軍有名的主力團隊。1935年5月,上級把強渡大渡河的任務交給紅一團。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條支流,當年太平天國領袖石達開就在這里全軍覆滅。后有金沙江,前有大渡河,幾十萬大軍在后堵擊,紅軍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

  5月24日,楊得志率紅一團冒雨急行軍,來到四川安順場的大渡河邊,突然發(fā)起攻擊,經20多分鐘戰(zhàn)斗,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了安順場,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次日拂曉,楊得志命令第1營營長孫繼先挑選17名勇士組成突擊隊。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戰(zhàn)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戰(zhàn)士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于登上了對岸。

  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18名戰(zhàn)士利用又高又陡的臺階死角作掩護,沿臺階向上猛烈沖殺。在楊得志右岸火力的支援下,18名戰(zhàn)士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后續(xù)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

  隨后,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干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也為側翼的飛奪瀘定橋創(chuàng)造了條件。王冀湘在安順場的博物館里,看到了那只仿照模型打造的小船。“這簡直是奇跡,這小船是在敵軍猛烈火力下,竟然還能橫渡湍急的大渡河成功。”

  雪山草地

  紅軍過草地時,周仁杰帶領的隊伍7天沒吃東西,突然來了2只狼,周打了一只供隊伍吃了4天

  8月2日,王冀湘翻長江黃河分水嶺進入川北大草地。如今,這里大片綠草芳菲、野花繁放,牦牛駿馬星羅,經幡帳幕棋布。但在長征時,爬雪山、過草地是紅軍長征中最艱苦的路程之一。

  而也是在王冀湘到達大草地的這天,株洲紅軍老兵謝和根在深圳去世,據他回憶,“草地沒有人家,沒有牲畜,連鳥都沒有,水都是污水,跟臭水溝里的水一樣,黑乎乎的,臭。草地容易陷,要往地面上鋪草,趕緊過,遲一點就下去了。”謝和根曾回憶,過草地前,每個人準備了一袋炒面,只夠一天吃一點點。過雪山時,還可以一口面就一口雪。可到了草地,沒水喝也沒雪吃。

  翻雪山時,周仁杰受傷的左臂腫得厲害,軍團衛(wèi)生部部長檢查后,確診為戰(zhàn)傷復發(fā)。當時,醫(yī)生將一條毛巾塞進周嘴里,用手術刀割開他化膿的左臂,剝出腐肉,再用鑷子取出碎骨碴。紅軍過草地時,周仁杰帶領的隊伍7天沒吃東西,突然來了2只狼,周打了一只供隊伍吃了4天。“也正是在長征路上,堂哥還跟賀龍學會了釣魚”。 周仁杰的弟弟回憶說。

  龍書金曾回憶,紅軍經過若爾蓋大草原后,在班佑河架橋鋪路。他在那里見到了毛澤東主席。當時,毛澤東面容有些憔悴,神情不安。過橋后即與龍書金握手,口中喃喃道:“四方面軍和我們分手了,但他們還會回來的。”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而在經歷18天6000公里的旅程后,王冀湘等人也回到了株洲,他一直擔憂這段歷史被人淡忘。“我們這批老人重走長征路,不是重復過去,而是面對今天。”

  王冀湘說,今天的人們,無需再去啃樹皮、吃野菜,無需再徒步兩萬五千里。但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依然是荊棘與鮮花并存,每一步都可能碰壁,每一步都可能流血。長征,往大了說,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往小了說,就是一個人決不向困難低頭的氣概。(株洲晚報)

作者:趙璐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
分享到: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