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降雨來襲,7月13日,淥江水位又開始上漲,毗鄰江邊的醴陵來龍門街道上洲社區(qū),又開始布置起新一輪防汛工作。這次,面對組長們的告誡,居民們都一一遵守,行動迅速。有居民說,這幾天,他們總感覺失去了“主心骨”。
7月9日,在轉移社區(qū)所有受困群眾后,上洲社區(qū)黨總支書記張清月永遠地離開了。
13日中午,記者再次來到上洲社區(qū)。期間,記者走訪了20多戶人家,人們對張清月的評價,出奇地一致,“他為人謙和,為這片土地的鄉(xiāng)親付出了一切。”
為何張清月能受到社區(qū)所有居民的愛戴?上洲社區(qū)的居民是這樣說的。

張清月生前接受治療 圖片來源:株洲晚報
居民養(yǎng)家糊口成了難題
他想盡辦法為大家創(chuàng)收
2017年,上洲片區(qū)由村轉社區(qū),不過當地人還是習慣喊著“村里”,也親切地稱呼張清月為“月書記”。上洲社區(qū)面積為4.5平方公里,住著995戶約3400人,共18個村民小組。
2008年,37歲的張清月來到上洲村委會工作,于2010年10月任上洲村黨支部書記。那時,村民的主要收入,主要依靠種植時鮮葉類蔬菜和蔥蒜等調料作物,供應到醴陵城區(qū)。
居民彭云蘭說,那時因為受到市場和大棚蔬菜種植的影響,大家的收入越來越低,養(yǎng)家糊口都成了難題。
“‘月書記’和我們說,要改變思路,改善種植結構。去多地考察后,‘月書記’與大家商量著要在村里發(fā)展種植業(yè)。”彭云蘭說,此后,村里種起了葡萄、西瓜、香瓜等。如今,這里已經有5個種植園,種植的葡萄、西瓜、香瓜等達200多畝,年產值500多萬元。
上洲社區(qū)耕地面積達668畝,是醴陵城區(qū)面積最大、條件最好的蔬菜生產基地。張清月借助這一優(yōu)勢,倡導成立了來龍門街道第一個蔬菜合作社,有社員200多戶。社區(qū)幫助種植戶聯(lián)系買家與種植專家,讓蔬菜種植產業(yè)化,蔬菜滯銷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少。
安路燈,接通自來水和天然氣
曾經狹窄的干道也拓寬至7米
“要是5年前你過來,到了晚上,村里就是一抹黑。”居民曹爹爹說,是“月書記”讓村里亮起來了。
那時,夜間出行的人,常因看不清路而受傷。為此,張清月啟動了轄區(qū)道路亮化工程,先后3次對電網進行改造,共安裝路燈300多盞,讓轄區(qū)每一條道路都有了光。每一條線路,張清月都會親自查看,他也從“電盲”變成了“老電工”。
前幾年,張清月又主動對接自來水和天然氣公司,給轄區(qū)所有家庭安裝了自來水和天然氣,讓所有人告別了先到江邊提水再燒水洗澡的日子。
“最讓我記得的是修村里的主干道。因為經濟條件好了,買車的人越來越多,原本4米寬的主干道,常常擁堵。”居民張良生說,要拓寬道路,就要占用大家的宅基地,甚至拆除臺階、圍墻。當時,有人對此心生不滿,有意見。
為此,張清月挨家挨戶上門勸說。如今,上述主干道已拓寬至7米,已很少發(fā)生擁堵。
他在社區(qū)工作的11年間
轄區(qū)從未發(fā)生非訪和集訪
記者從上洲社區(qū)工作人員口中得知,目前,該社區(qū)最后的20戶貧困戶、64人,已經脫貧。指導種植、加入合作社、聯(lián)系工作、翻修房屋……張清月為貧困戶做的這些,劉順忠、蘭建國、張細忠、張良生感觸最深。
“我們的土磚房舊了,漏風又漏雨。是‘月書記’為我們打報告,申請重建房。”劉順忠說,就連家里的灶臺,“月書記”也細心地幫他們打好了。
逢年過節(jié),張清月會去看望社區(qū)的五保戶,還自掏腰包送上慰問金。在上洲社區(qū)居民的心里,有麻煩事就找“月書記”,他從來不會推拖。
丁家坊儲備土地征收、蓮株高速公路改擴建……只要有任務,不管多晚,都能見到張清月忙碌的身影,他也總能順利完成任務。來龍門街道辦負責人說,張清月在社區(qū)工作的11年間,轄區(qū)內從未發(fā)生非訪和集訪活動。咨詢居民對張清月的意見,只有拍手稱贊。
躺在病床上
還在盤算社區(qū)如何發(fā)展
上洲社區(qū)主任張際告說,其實張清月在做心臟搭橋手術前,還在琢磨社區(qū)發(fā)展的事情。
“他說社區(qū)位于流星潭開發(fā)片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適合引進農家樂和民宿,吸引游客游玩在上洲、消費在上洲,可讓居民增加收入。”張際告說,當時,張清月盤算著,有錢了,就能更好地改善社區(qū)的基礎設施,社區(qū)還差一個老年活動室。
為了這些,就算躺在病床上,張清月還在請教專家制定方案、找客商談合作開發(fā)。現在,這些都因他的突然離世,而暫時終止。
社區(qū)專干們說,在他們的印象中,“月書記”臉很圓,總帶著微笑,特別有親和力。他總會帶頭加班,且毫無怨言。
采訪期間,社區(qū)居民說,在其他人眼里,也許“月書記”沒啥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跡,“但在我們心里,是他用自己的責任心,推動了上洲社區(qū)的發(fā)展,帶領大家過上了好日子。”
讀書不多的張順忠說,“他雖然走了,但他永遠是所有上洲人心里的‘月書記’。”
【新聞鏈接】
女兒:他是無可挑剔的好父親
“這幾天,我心里很痛。我18歲生日時,爸爸說我成年了,要慢慢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張清月的獨女苗苗說,“現在我要成為家里的頂梁柱了,但再也吃不到爸爸做的早餐了。”
苗苗說,爸爸的責任心,不僅體現在工作上,他也是無可挑剔的好丈夫、好父親。
從苗苗讀小學一年級起,每天凌晨5點,張清月就會起床,為妻子女兒做好早餐。等苗苗吃完早餐,他就送苗苗去學校,然后去工作。下班閑暇,會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這些年,在家里,他從未對女兒、妻子紅過臉。
“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8日晚爸爸在家時連站起來都困難,而9日白天,他是如何能夠涉水走出家門的。”苗苗說,她會一直記得,爸爸為她做好早餐后,親昵地喊她起床的模樣。(株洲晚報記者 陳馳)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