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風雨的傍晚,在石峰區(qū)響石嶺街道萬泥塘社區(qū),人們便經常能看到一名中年婦女推著一位坐著輪椅的男子,有說有笑地散步。中年婦女名叫孫培遜,輪椅上的男子是他的丈夫鈕錚。
26年前,孫培遜不顧親友反對,從河南信陽來到株洲,與因車禍失去雙腿的鈕錚結為伉儷,相守相依,分擔寒潮與風雷,共沐晨光與虹霓。家境窘迫,公婆患病,生活如此艱辛,但孫培遜卻沒有一句抱怨,她總是樂觀地說:“苦日子也能熬出甜味來!”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孫培遜的年齡和容貌都在變化,不變的是那顆愛心與孝心,她的故事仿佛汩汩清泉,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今年7月,孫培遜榮獲石峰區(qū)第三屆“道德模范”稱號。
不顧反對,“鐵心”嫁給無腿丈夫
26年前,大學畢業(yè)的鈕錚與同學相約到信陽游玩,不料天降橫禍,從此失去雙腿。住院期間,鈕錚認識了孫培遜。“她是護士,特別細心,在我截肢大出血后,還經常拿著沾了水的棉簽濕潤我的嘴唇。”鈕錚回憶道。
手術后回到株洲,鈕錚一直記得那個“細心說話、聲音很甜的護士”。于是,他們開始了書信往來,借此傳遞愛慕。時間一長,愛情的種子開始生根發(fā)芽。
1991年,孫培遜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南下來到株洲,尋找她的心上人。一年后,她和鈕錚在株洲完婚。
婚后,兩人在石峰區(qū)安了家,孫培遜在家附近的中山醫(yī)院當護士。由于鈕錚高位截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照顧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孫培遜肩上。有時候,光是將鈕錚一個人安排妥當,她就要花上半個多小時。
雖然生活中要付出更多,但和愛的人相守,孫培遜說“平淡即是幸福”。兩年后,兒子出生,為家庭帶來了新的氣息。2003年,為減輕家庭生活負擔,鈕錚開了一家小雜貨店,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天長日久,仍同甘共苦不離棄
2009年,一場噩耗再次降臨這個不幸的家庭,鈕錚被診斷出白血病。巨額的醫(yī)療費用,將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壓得喘不過氣來。
孫培遜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四處求醫(yī),為丈夫治病。每天下班,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還要給家人買菜、做飯,卻從無怨言。鈕錚說,“我的生活離不開她。”
女人天性愛美,但孫培遜勤儉慣了,很少為自己添置新衣服,更別說化妝品之類的東西了。尤其是近幾年,公婆年事漸高,身體患病經常住院,她還得經常為二老端水喂藥,換尿布、擦身體、按摩等,孫培遜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日子還長,得為自己著想”……面對親朋好友的“好言相勸”,孫培遜總是不置可否地笑笑道:“既然是一家人,那就要同甘共苦,他們是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愛人和親人。”
丈夫的哥哥患有嚴重的癲癇病,因長期服用抗抑郁藥,導致精神分裂,40多歲了仍單身獨居,孫培遜很是心疼,便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一起照顧起居。
無論生活多么艱辛,孫培遜一家始終充滿歡聲笑語。“很多人不看好這段感情,但我自己清楚,嫁給他,我一點都不后悔。”說起自己婚姻,已年近半百的孫培遜依然笑靨如花。她說,她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推著失去雙腿的丈夫,在夕陽下,慢慢散步,一直到老。
“所以牽了手的手,來生還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沒有歲月可回頭……”從孫培遜家采訪出來,一首蘇芮的《牽手》悄然響起,街頭一家音響店里這熟悉的聲音,似乎正為這個特殊家庭加油鼓勁。(株洲日報)
編輯:瓏穹
來源:株洲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