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還家后,照樣不改軍人本色。
在株洲石峰區(qū)銅塘灣街道長石村,“劉憨子”的名字可謂“遠(yuǎn)近聞名”。“劉憨子”真名劉佩軍,今年54歲,1985年3月入黨,曾參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在村民眼里,他始終是長石村里退伍不退色的“普通一兵”。
小村里永遠(yuǎn)的“普通一兵”
近日,筆者來到長石村采訪。時值盛夏,劉佩軍來到田間,查看稻田的儲水情況。他首先查看的不是自家稻田,而是組上一戶行動不便的鄰居家的稻田。
“馬上就要收割了,天氣太熱,降雨少,不引水灌溉,禾苗會被燒壞。”他一邊干著活,一邊說,“他家勞動力太少,我在地里的時候就幫他家做一下,都是順手的事,也沒有什么好說的。”
村里很多人喜歡叫劉佩軍為“劉憨子”,這不是戲謔稱呼,而是尊重的叫法。村民告訴記者,天旱的時候,劉佩軍會幫別人家稻田灌水,有水澇的時候就會幫著排水,村里人有什么事相求,劉佩軍也總是能幫就幫,并義務(wù)給組里集體魚塘蓄水、挖水溝等,始終不改軍人本色。
其實(shí),劉佩軍的家庭條件并不算好。他全家的生計(jì)主要靠他,兩個小孩要讀書。讓村里人驚訝的是,劉佩軍從未主動申請過任何補(bǔ)助。
劉佩軍說,他沒受過太多教育,但在部隊(duì)里養(yǎng)成了優(yōu)良的軍人作風(fēng),始終保留著軍人本色。“軍人是人民的子弟兵,退伍不褪色,我雖然回到了家鄉(xiāng),也要始終用軍人的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他說。
退伍不褪色,不給軍人丟臉
“他總是告誡自己,不能跟村民爭利益,有什么都要留給其他人。”村委會里不少人告訴記者,在長石村的黨員中,劉佩軍的思想覺悟很高,看問題比別人更深入些,積極參加組織活動,確確實(shí)實(shí)做到了講奉獻(xiàn)、有作為。
2017年4月初的一天,正值清明假期,像往年一樣,劉佩軍早早地來到山上,開始防火巡邏。那天太陽很烈,又起風(fēng)了,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下午1點(diǎn)鐘左右,意外發(fā)生了,石門組出現(xiàn)火情。消息傳到村委會的時候,剛換崗下來吃飯的劉佩軍立馬背上滅火器趕赴現(xiàn)場。持續(xù)數(shù)小時的救火行動中,劉佩軍背著便攜式噴火器,深入火場最危險處,并不是開挖隔離帶,有人勸他年紀(jì)大了,不要像年輕人一樣拼命,太危險了,但他背起滅火器又沖入了火場。
等火撲滅后,劉佩軍依然沒有離開,一直守到深夜。坐下來,他才意識到腳上的疼痛。原來,由于救火時離火太近,他的雙腳被燙傷了。
“我是軍人,也是黨員,就應(yīng)該沖鋒在前。”劉佩軍訕訕地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人講自己從軍入伍的故事,“部隊(duì)培養(yǎng)了我,教育了我,我不能給軍人丟臉。”
言語不多,樂于助人,始終是不普通的“普通一兵”,這就是劉佩軍。(株洲日報(bào))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