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喷水_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_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_最爽的亂倫A片中国国产_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五月色影音先锋_双性人妻的yin荡生活_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丰满熟妇被猛烈进入高清片_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誓雪國恥筒:一個醴陵籍抗日青年最后的遺物
株洲文明網(wǎng) 2017-06-27 10:30:00

  2017年年初,清幽典雅的淥江書院經(jīng)過修復還原之后重新開放,在書院內(nèi)明亮的歷史展廳里,一個帶著裂紋的瓷筆筒靜靜地擺放著,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的目光。

  這個帶著裂紋的樸實無華的筆筒,和一個在南京大屠殺中不知所終的醴陵籍青年軍人有關,和一段普通人熱血救國的歷史有關,從時光碎片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怎樣的故事?

誓血國恥筒,現(xiàn)存于淥江書院 記者 肖捷/攝 圖片來源:株洲晚報

   朱發(fā)正一直惦記著朱萬國的下落,圖為他手捧著朱家的生庚部 記者 肖捷/攝 圖片來源:株洲晚報

  誓雪國恥筒的誕生:

  由醴陵瓷廠制造,為了不忘國恥

  這個靜靜立在淥江書院的圓柱形瓷筒,高11.8厘米,口徑12厘米,厚0.3厘米,內(nèi)外均施白釉。瓷筒外壁寫有草綠色的幾行宋體字,右側(cè)為“醴陵學生國恥講演比賽會獎品”,正中書“誓雪國恥”四個字,左側(cè)為“醴陵人民提倡國貨救國會贈”,樣貌實在樸實無華。

  醴陵市文物局黨組副書記袁婉玲介紹,這個筆筒名為“誓雪國恥筒”,由醴陵瓷廠制造于民國4年(1915)。當時,袁世凱為了做皇帝,接受了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全國各地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討袁救國運動。醴陵人民為了不忘國家、民族的恥辱,各學校學生紛紛開展了“國恥講演比賽”。

  “這個瓷筒就是醴陵人民參加討袁救國斗爭的見證。可惜目前文物局庫存的文物太多了,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組織研究。”袁婉玲說,“關于這件文物更多的事只能問問它的捐贈者了。”

  筆筒主人的模糊身影:

  比誓雪國恥筒晚出生,投筆從戎后再未回家

  誓雪國恥筒是31年前,也就是1986年的冬天,醴陵市文物局進行文物普查時征集來的,在文物局的檔案里寫著,它的捐贈者是醴陵市白兔潭鎮(zhèn)村民朱發(fā)正。

  幾經(jīng)輾轉(zhuǎn),在白兔潭鎮(zhèn)政府和醴陵市公安局的幫助下,記者找到了洙塘村朱發(fā)正的家進行采訪。

  朱發(fā)正的家是一座普通的兩層小樓,坐在院子里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能不能麻煩你們幫我找找爸爸的下落!”

  等問清了原委,記者才知道,這個筆筒原是朱發(fā)正失蹤的父親的遺物。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一件紀念品。根據(jù)朱家人零星的回憶,記者才拼湊出了筆筒身影模糊的主人朱萬國的故事。

  朱萬國生于民國6年,14歲與朱發(fā)正已故的母親王海峰結(jié)婚,日本侵略中國后,初中沒畢業(yè)的朱萬國考上南京的軍校,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家。朱萬國是個孝子,每個月都給家中寫信,直到南京大屠殺后,才徹底斷了音訊。痛失獨子,令朱家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朱發(fā)正的爺爺朱樹學到處求神問卦無果之后,為了尋找兒子的下落,新中國成立前曾千里迢迢流浪到南京等地尋找,但仍一無所獲。無奈之下,朱家為媳婦招贅,這才生下朱發(fā)正。

  日本入侵,醴陵再次組織國恥講演比賽

  朱萬國贏得了這個筆筒

  朱萬國的表弟,95歲的老人朱萬鑫雖然年邁,耳朵也不太好,卻仍舊能夠清晰地記起表哥的瑣事。老人告訴記者,“民國21年9月18日,日本人打來,把沈陽丟了,醴陵又搞國恥講演比賽,萬國贏了這個獎品。他有空的時候經(jīng)常拿著孔夫子的書教我,日本人打來,他就跟著孫中山的人寫標語做宣傳。頭年報考中央交通大學落榜,后來因為文化、體育都好,就考上了南京中央軍校,進了南京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部二團一營三連。”

  71歲的朱發(fā)正回憶道,“爺爺生前經(jīng)常念叨他,高高大大,胖胖的,聰明孝順,寫得一手好字,在醴陵一中讀書時成績優(yōu)異,每年都能拿各種獎品獎狀,可惜那些東西連同書信、照片、幾箱書等都在文革中被燒毀了。”

  筆筒與主人的訣別:

  朱萬國死守南京

  淪陷前寄回最后一封信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在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因為南京遠在千里之外,又相隔多年,當年發(fā)生的事,朱發(fā)正等人實在無從得知。好在朱爺爺認得幾個字,親手在朱家的生庚部上記下了一點點關于朱萬國的信息:“七七盧溝事變以后……當時身上帶著一個口子,半寸長三分深。”

  這些信息來自于80年前朱萬國失蹤前寫的最后一封信,他自知這一關難逃一死,便寫信回家交代后事。

  朱萬鑫老人說:“我還記得清清楚楚,他寫信回來說,民國26年盧溝橋事變,十月日本人在上海登陸,張自忠說,學生軍身體好心理好,先調(diào)去打后防,后來又調(diào)學生軍去打前方。他們挖了交通壕,人睡在下面,死守南京。有一次不小心爬上去望日軍中了槍,后來情況穩(wěn)定些了,就寫了那最后一封信。”

  80年了,朱萬鑫還能完整地背誦那封信的部分內(nèi)容:“雙親大人膝下,敬稟者,男遠去他鄉(xiāng),不能盡孝左右,祖父祖母有父親父母為侍,海峰有岳父岳母為侍,望父母保重身體。”收到信的朱家淚流滿面。半個月后,南京淪陷,從此朱萬國不知所終。

  說著說著,朱萬鑫老人渾濁不清的眼中涌出淚水,再也無法自控地哭出聲來,反復喃喃自語,“可惜了,可惜了,現(xiàn)在人都不知道在哪里。”(株洲晚報)

作者:肖捷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分享到:
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