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醴陵的陶瓷產(chǎn)業(yè)逐漸轉(zhuǎn)移至醴陵城區(qū),大批窯廠工人走出溈山,再加上望仙橋水庫阻斷了出村公路,貧困也隨之而來。目前溈山村286戶村民有91戶貧困戶,是醴陵市的20個省級貧困村之一。
去年10月,株洲軍分區(qū)、株洲市水務局、南方中學等幫扶后盾單位進駐該村,很快摸清了底子,找準了脫貧路子。近一年過去,村里變樣了嗎?9月2日,記者進村一探究竟。
【轉(zhuǎn)觀念】與貧困戶交朋友
見到彭先高時,他正騎著摩托車出村買酒。女兒女婿這兩天要回家探親,他心里樂開了花。
老彭年輕時在工地摔傷,雖然手術(shù)后康復,但天氣變化時還是忍不住地疼,他因此對酒產(chǎn)生了依賴。若是口袋里沒錢了,他會去血站賣血換酒錢。
因為這,女兒一氣之下遠赴云南,除了每月寄給他一部分生活費,再無更多過問。老彭索性破罐子破摔,終日里游手好閑,渾渾噩噩度日。
幫扶隊隊長曾炯虎清楚地記得,幫扶隊剛進村時,老彭就帶頭“挑刺”:“扶貧中央有政策,也有經(jīng)費,你把該分的錢給我們就行了。”老彭在人群里叫囂,不少村民跟著起哄。
“看來,貧困不僅停留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也根植在他們的思想觀念里。”很快,幫扶隊通過集中走訪,摸清了91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并按照“一戶一干部”的思路,制定了脫貧對策。
曾炯虎決定先跟老彭交朋友,“貸款”給老彭買酒,當然,雙方約定了還款日期。這期間,曾炯虎把40只雞苗送到老彭家中,由老彭飼養(yǎng),出欄后的一部分收入用于抵酒錢。遇到節(jié)日,曾炯虎還把工作隊準備的米和油扛到老彭家里。
一來二去,雙方熟悉了,老彭變得愛聽這個扶貧干部的意見,他不再賣血還錢,且減少了飲酒量。前不久,他又找曾炯虎要政策:“我家門口有幾口魚塘,幫扶隊能否支持我養(yǎng)洋鴨,多開辟一條發(fā)財路。”曾炯虎滿口應允。
【扶產(chǎn)業(yè)】突破兩條“紅線”
發(fā)展產(chǎn)業(yè),是溈山扶貧的必經(jīng)之路。但這條路,橫亙著兩條“紅線”:這里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區(qū),不能大興土木,破壞村容村貌;這里是醴陵城區(qū)居民飲用水水源保護地,不能搞規(guī)模養(yǎng)殖,污染水體。
幫扶隊和村支兩委一合計,決定先從山上入手,利用該村山林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的優(yōu)勢,種植茶葉。
去年10月,他們上山開荒,建成了300畝良種茶園。“這個項目采取‘合作社+基地+農(nóng)戶’的模式運作,貧困戶以土地入股,每年年底按比例分紅,并且村民在基地務工還有報酬。”該村黨支部書記鄒伏德稱。
產(chǎn)業(yè)也悄然進入了貧困戶家中。村民葉鳳鳴今年4月到村部領(lǐng)取了45只雞苗,在屋后圈了一片荒山放養(yǎng)。目前這批雞已長到2公斤左右。
幫扶隊還邀請養(yǎng)殖專家到村里進行養(yǎng)殖培訓,并對雞的疾病防控和銷售進行全程跟蹤。目前,村里家家戶戶都散養(yǎng)了土雞,僅幫扶隊免費送出的雞苗就達5000羽。
【破瓶頸】讓配套設(shè)施更完備
通訊信號時有時無,曾給溈山村民帶來極大的不便。給村里修一座通信鐵塔,醴陵市駐村幫扶隊隊長張昊主動接了這個任務。
動用私人關(guān)系、找相關(guān)部門協(xié)調(diào)、爭取項目落地……幾番奔波,一座近50米高的通信鐵塔終于在該村豎了起來。
村里開豆腐作坊的老王對此直豎大拇指。此前因通訊不暢他錯過了很多訂單,鐵塔投用后,他準備開通線上銷售渠道,嘗嘗“互聯(lián)網(wǎng)+”的味道。
溈山村旅游資源豐富,村里有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醴陵窯、建于唐朝的道教寺廟古洞天等。為此,幫扶隊給溈山村制定了“旅游助跑”計劃,籌集60多萬元資金新建和硬化村組道路,打造一個集作品創(chuàng)作、瓷藝培訓、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扶貧開發(fā)項目。(株洲日報/株洲新聞網(wǎng))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