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愿者們正在搬磚 圖片來源:株洲晚報
8月6日早上,湖工大大四畢業(yè)生李玉立帶著40多人的團隊,從海拔3900多米的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xiāng)沈家村徒步下山,踏上回家之路。此前,他們在沈家村野外宿營待了10多天,在這里拌混凝土、搬紅磚、運土方,幫助修建沈家村小學校舍。
李玉立是湖工大商學院大四畢業(yè)生,也是簡愛基金一名負責人。兩年前,該基金的負責人李玉立和何東等人到沈家村助學,看到那里土砌的校舍年久失修,到處是破洞,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而山下中心小學,孩子至少要走4小時山路,沈家村一二年級孩子們上學,只能在這破舊校舍讀書。
今年,麗江當地公益組織麗江雨露民間公益,計劃幫助沈家村修建新的小學,與簡愛基金想法不謀而合。李玉立說:“經過商量,大家決定為沈家村的孩子們建設一棟擁有兩間教室、一間圖書室和一間廚房的紅磚結構校舍,選址比原有學校海拔下降近1000米,以后孩子們上學不用爬那么高的山。”
完成新校舍主體工程預算是15萬多元,兩方同時募款,由麗江雨露民間公益負責審批、規(guī)劃、找施工隊等事務,簡愛基金負責征集志愿者幫忙。
今年4月,活動在株洲發(fā)起征集志愿者后,湖工大多名大學生響應,還吸引了來自湘潭、長沙,以及省外的大學生參與。大家有的兼職打工掙錢、有的通過朋友圈眾籌,還有的在學校擺地攤掙錢,為沈家村小學募集愛心款7萬元左右。7月,被選拔出的40多名志愿者,來到沈家村過了為期10多天的“搬磚生活”。
李玉立介紹,如今,學校地基成型,正在砌墻,后續(xù)工作將由工人師傅完成。“這座小學,預計9月開學前供給孩子們使用。”
【“搬磚”故事】
10多天宿營在野外 七八天沒顧上洗澡
志愿者們到了麗江,又坐車近10個小時,一路顛簸才到沈家村。
“到了沈家村,我們才知道這里有多貧困落后,幾年前才通上電,村里沒有一條硬化的道路,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過村。” 湖工大中文系大二女生鄒廣說。
新建學校附近沒有適合借宿的農家,所以大家選擇在野外扎營,睡帳篷,被蚊蟲叮咬是常有的事。“男生搭建了簡易廁所,洗澡很不方便,加上比較忙,有些人很多天都沒洗澡。”鄒廣說,正值雨季,一天最多可以下五六場雨,干活的時候常被淋濕,好在太陽也出來得快,幾個小時又把衣服曬干了。
“我們扎營在一片草地,旁邊有一條小河,每天伴著狗叫、鳥叫醒來。”大四學生小黃說,大山里手機信號很差,兩臺能搜索到信號打電話的手機,成了大家的希望。
什么雜事都干 吃飯要拌老干媽
運紅磚、攪拌水泥、清理土方、搬運建材、給工人師傅打下手……這些都是志愿者們的日常工作。
“說不累是假的,剛開始大家還不適應野外睡覺,到后來,基本都是一碰睡袋就入夢了。”湖工大學生張本立說,白天都在搬磚和搬水泥,八天沒有洗澡,每天吃飯都要拌老干媽,但看著學校的地基慢慢成形,還是很開心。
“志愿者里女生居多,有5個大學生不適應艱苦的條件,提前下山回家了,不過其他人一直在堅持,十幾天里,我們大多數人手腳都長滿水泡。”李玉立介紹,麗江雨露民間公益負責人毛杰這些天一直和大家生活在一起。
當地彝族人的淳樸熱情也感染著志愿者們。“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他們的最隆重的火把節(jié),沈家村小學唯一的教師王老師殺了家里的羊,邀請大家一起吃羊肉、跳舞,要知道一頭羊對村民來說意味著一筆重要的收入。”湖工大學生小蔣感慨。(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