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4日,清水塘棚改A地塊大王山生活區(qū)2棟24戶老鄰居擺起"睦鄰宴"
幾十年的老房子,幾十年的老鄰居,共坐一桌吃上一頓宴席,馬上,將住上新房開始新的生活……
6月4日,清水塘棚改A地塊大王山生活區(qū)2棟樓下熱鬧非凡,24戶居民在院子里接起音響,扯起橫幅,居民各自炒了幾個拿手菜擺在長桌上,對于23戶已經(jīng)簽約(還有一戶意向簽約)居民來說,這是幾十年老鄰居敘敘舊、互相祝愿的“睦鄰宴”。

被征收群眾送來一面寫著“棚改政策好”的錦旗
“睦鄰宴”上,株洲市副市長譚可敏也坐上了餐桌,與百姓一起吃飯,親切交談。譚可敏說,看到這種鄰里和睦融洽的氛圍十分感動,這種淳樸的感情在城市里面很難得。感謝居民們對政府工作的支持與配合,株洲的發(fā)展有大家的貢獻。
“棚改”改善的是大家的生活環(huán)境,老房子換新家,喜悅之情洋溢在大家臉上,觥籌交錯間,幾個畫面感人至深。

大王山生活區(qū)2棟的居民拉著征收工作人員一道合影
畫面一:
曾和工作人員拍桌子 現(xiàn)在他成了活動的發(fā)起人
“幾十年的鄰居,大家就像親人一樣,突然要搬走肯定不愿意。”王清亮對于初次到來的棚改工作人員心中是排斥的,開始的不理解讓雙方僵持不下,“我曾經(jīng)還對著他們拍過桌子,有次還直接摔門走人。”
對棚改工作不理解,大多數(shù)老百姓是如此。負責2棟簽約工作的石峰區(qū)信訪局副局長吳曉輝為了讓老百姓理解棚改的目的下了苦功夫,“居民排斥我們,我們就去親近他們,居民不理解,我們就不停的解讀政策。”
“白加黑”、“五加二”,串門上戶,光在居民家里就開了3、4次會,“最后百姓理解了,都愿意簽約。”吳曉輝介紹,通過前期的扎實工作,目前2棟居民簽約率已達到95.83%。
一個是住了幾十年的老住戶,一個是簽約工作的負責人,王清亮和吳曉輝曾經(jīng)因為簽約而紅過臉,卻能共坐一桌,相談甚歡,頻頻碰杯。王清亮說:“正是工作人員的耐心和關心,讓我們理解了棚改政策,我們愿意搬,同時也感謝黨和政府改善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
王清亮作為“睦鄰宴”的發(fā)起人,與鄰居們一起贈送錦旗給來看望大家的株洲市副市長譚可敏,稱贊“棚改政策好”。

端午佳節(jié)臨近,指揮部為被征收群眾送來了粽子、咸鴨蛋等禮物
畫面二:
4天前工作人員跑到岳陽為她簽約 她趕回只為赴宴
“我和愛人孩子都在外地,偶爾回來也是在鄰居家里‘蹭飯’。”郭志云在2棟107住了20年,愛人是玻璃廠的原職工,由于家里不常“開伙”,這次“睦鄰宴”她沒有準備飯菜,主要負責洗碗洗菜“打下手”。
郭志云工作在岳陽,偶爾才回株洲,連簽約都是吳曉輝帶著材料開車到岳陽幫她簽約的。“得知今天要搞‘睦鄰宴’,我連夜就回來了,之后又要趕回岳陽。”她感覺這可能是和鄰居們的最后一次聚餐了,一定要回來敘敘舊。
這次回來不僅要和老鄰居敘舊,同時也為了感謝項目部的工作人員。4天前,由于集中簽約時間將近,工作人員驅車3個多小時幫她簽約,“集中簽約規(guī)定了時間,我趕不回來,工作人員就自己跑這么遠……”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群眾謀福利,棚改工作人員這種工作態(tài)度讓她很感動。

居民在分工忙碌
畫面三:
30多年的老哥們 我倆的新生活肯定會更好
羅光裕1974年到玻璃廠工作,1977年住進這棟樓,敖建德1982年也住進了這里。一轉眼,兩人已經(jīng)是34年的老鄰居、老哥們。
項目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75歲的羅光裕和62歲的敖建德非常配合征收工作,簽約非常爽快。
羅光裕說,得到了補償款,自己準備在清水塘邊上附近的小區(qū)買套新房,老哥們敖建德則將住到子女家中去。對于新的生活,他們很期待。(株洲新聞網(wǎng))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