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賽的居民代表給大家分擂茶 記者 劉娟/攝
4月19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谷雨”,株洲荷塘區(qū)金山街道辦事處湘華社區(qū)舉行了“谷雨擂茶文化節(jié)”活動,來自社區(qū)5個片區(qū)的居民代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擂茶比賽。
遷入株洲30多年,擂茶文化融入社區(qū)
喝擂茶,是在益陽桃江縣、安化縣一帶廣為流傳的習俗。湘華社區(qū)黨委書記羅丹介紹,湘華社區(qū)有5000多位居民,其中超過八成為湘華機械廠的職工和家屬。建于益陽安化縣的湘華機械廠,1985年時整體搬遷到株洲,不少來自安化縣、桃江縣的職工也一起來到了株洲,在株洲生活了30多年的他們,將家鄉(xiāng)谷雨喝擂茶的習俗也一并帶了過來,在這里,幾乎家家都會打擂茶。
“來來來,給我再倒一杯……”上午10點,活動剛開始,社區(qū)居委會活動中心就擠滿了前來品嘗擂茶的居民。來自社區(qū)5個片區(qū)的5組居民代表,準備了幾大鍋擂茶,熱氣騰騰散發(fā)著清香,一旁還擺著涼拌涼薯、涼拌黃瓜等多種佐茶小吃。不一會兒,現(xiàn)場就吸引了500多位居民前來。
備戰(zhàn)“擂茶賽”,各家拿出看家本領
不到11點,謝娭毑準備的兩大鍋擂茶最先被分完,看到自己打的擂茶這么受歡迎,謝娭毑樂開了花。不過,為準備材料,她和幾個朋友可是從前一天晚上一直忙到昨日凌晨2點,“要把花生、芝麻、茶葉、大米都擂久一點,做出的擂茶才會香。”她告訴記者,打擂茶需要用一個陶制的擂缽和一根長木棍,通過不斷舂搗、旋轉(zhuǎn),把原材料磨碎,這個動作叫做“擂”。她的擂茶里還放了玉米粒,十分爽口,這是她的家鄉(xiāng)益陽安化縣的傳統(tǒng)擂茶做法。
和其他人準備的咸味擂茶不同,老家在益陽桃江縣的范爺爺一家,還按照家鄉(xiāng)習慣,準備了放糖的甜味擂茶。
金娭毑準備的擂茶也十分搶手,她做擂茶用的茶葉很講究,是前幾天親自到瀏陽深山摘的,特別鮮嫩,害怕不夠吃,她還在活動現(xiàn)場架起一口大鍋,現(xiàn)場煮制。她介紹,在她的老家益陽安化縣,擂茶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飲品,夏季喝了能夠排毒解暑,還有“喝了谷雨擂茶,餓死郎中他爸”的俚語,說的就是,谷雨喝擂茶對身體好。
“味道不錯,茶葉最好再擂碎一點”“這個擂茶我喝咸淡正好”……社區(qū)居民一邊喝擂茶,一邊點評每組擂茶味道,部分居民還不忘用杯子給沒來現(xiàn)場的家里人盛上一杯。居住在旁邊小區(qū)的陳女士和朋友一起來參加活動,第一次嘗到擂茶,她表示,“口感很清爽,蠻好喝的,沒想到谷雨還有這樣的習俗。”
【知多點】擂茶怎么做?
擂茶的原材料是花生、芝麻、茶葉等,做擂茶時,制作者需雙腿夾住擂缽,先將茶葉放入缽中,接著握住擂棍,頻頻舂搗、旋轉(zhuǎn),茶葉搗成碎泥后,放入花生、芝麻等,擂好后,加入開水,食鹽即可,如果制作米擂茶,還需要加入擂碎煮熟的米糊。(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 株洲市義工聯(lián)合會為炎陵大院小學建“書香圖書室”
 - 居民樂開懷 株洲湘華社區(qū)舉行“谷雨擂茶文化節(jié)”
 - 株洲"民間故事大王"已創(chuàng)作300萬字 傳承本土文化
 - 2016年湖南4000萬資金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
 - 株洲再添一名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 目前已有4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