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首批10輛新能源公交車,仍在“T2”路楊莉專線上運營,風雨無阻。

表里如一,內飾坐椅換過一茬,堅固實用。株洲日報/株洲新聞網(wǎng)記者 夏柯/攝
早在2011年,株洲建成全國首個電動汽車公交城市,引來眾多關注,盡管這種“關注”中夾雜著不善。
這種“不善”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技術是否過關?模式能否持續(xù)?
質疑的根源,來自先行先試的范例:2008年正逢奧運,北京、青島、株洲相繼上馬新能源公交車。可是,奧運過后,據(jù)媒體報道,“部分奧運示范新能源車閑置”。
消息稱:“大多數(shù)新能源車在完成3個多月的示范運營后,或返回各生產企業(yè)做試驗用車,或在停車場閑置,只有少數(shù)純電動汽車尚在公交線路上運營。”當時,在青島試跑的4輛新能源公交車最終也沒有正式上路。
那么,尋找株洲首批10輛新能源公交車,看看這些車8年過后表現(xiàn)如何?當初的“小鮮肉”,歷經歲月磨煉,是否成長為“沉穩(wěn)大叔”了?正在創(chuàng)建公交都市的株洲,能否回應外界的質疑,走出合適自身的成長路徑?
【直擊】當初的“小鮮肉”,已變成“沉穩(wěn)大叔”
3月28日,我們首先來到神農城T2路公交線終點站“尋找”。
右手一撥掛擋,腳尖輕點油門,黃藍相間的12米公交車,“哧溜”一下順暢開出,這個動作宋潔已重復了無數(shù)遍。
宋潔的“坐騎”,就是株洲引進的首批串聯(lián)式12米混合動力新能源公交車,由中車時代電動研發(fā)制造,純電啟動,無級變速。
從2008年第一個“吃螃蟹”,到如今已有8年,這10輛新能源公交車,不但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且在代表株洲公交榮耀的“T2”路楊莉專線上運營,風雨無阻。
8年之后,它們臉上絲毫沒有歲月的滄桑感,還變得更迷人了。當初的“小鮮肉”,已然成了“氣質大叔”。
這些“氣質大叔”,“皮膚”保養(yǎng)得很好,黃藍相間,十分耀眼;它們的“邊幅”也修繕得體,輪轂锃亮如新;車內飾座椅已換過一茬,顯得十分潔凈,坐上去讓人感到很舒適。
12米的公交車,宋潔駕馭得得心應手。經過長時間的熟悉和磨合,在宋潔手下,這批步入中年的“大叔”,動力卻更強勁,起步加速更快。宋潔說:“這些車的節(jié)油效果比剛上線時更好,在客流高峰期,可容納一兩百人。”
【特點】“食量”不大,特愛干凈
“要想馬兒快點跑,還要馬兒不吃草,哪有這樣的好事?”
這樣的事,在這10輛新能源公交車身上真的實現(xiàn)了。
株洲市公交公司提供的權威數(shù)據(jù)表明,這“10位大叔”通勤率一直保持在98%,較傳統(tǒng)燃油車平均節(jié)油30%,每輛車一年行駛6萬公里左右,累計節(jié)油47520升,減少碳排放356.4噸。
8年運行下來,“10位大叔”累計節(jié)省燃油成本240多萬元,減少碳排放28512噸。
通勤率高,意味故障少,技術過關;碳排放少,表明綠色環(huán)保,株洲環(huán)境好壞,得看看它們的“本事”。
這在株洲市公交公司副總經理宋太松眼里,這可都是寶貝。“10輛新能源車還是‘青壯年’,再用些年估計也沒有問題。”(株洲日報/株洲新聞網(wǎng))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