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沈千波在接受記者采訪 記者 熊威/攝
村(行政村)是我國地方行政體系中,最小的自治單位。而村民委員會主任(俗稱“村長”),在很多人的眼中,也許是比芝麻綠豆還小的“官”。近日,株洲晚報收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王忠宿老人的來信:株洲縣淦田鎮(zhèn)新馬村有一位好“村長”沈千波,他上任三年多沒拿過一分錢工資,工資分給村里的老人和低保戶;他帶頭捐款修馬路、裝路燈;他四處奔走,為村里的新農(nóng)村建設爭資金,引項目;村民的醫(yī)保、養(yǎng)老繳費,現(xiàn)在都由村里包了……幾年的時間,他讓全村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讓人驚訝的是,這位寫信的老人住在隔壁龍門村。他叮囑記者,一定要去新馬村看一看。
走訪
老人拿出前年寫的“表揚信”
記者來到新馬村,還沒見到“村長”,就被村民圍住了。
72歲的張祖興老人拉著記者來到家中,翻出一張已經(jīng)發(fā)黃的“報告”。“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團糟。”張祖興老人說,以前村民都是這樣形容村里的黃泥路。“大家一直盼著村里修好道路,早年還動員村民集資,但最后不了了之。老沈上任后,把集資的錢全部返還給村民,自己帶頭捐一萬塊,東奔西跑向政府和企事業(yè)單位申請補貼和對口扶持資金,村里盼了多年的水泥路,他上任第一年就修好了。
第二年,老沈還把路燈亮到了各家門口。去年大旱,老沈先自掏腰包花了5000塊給村里買大水泵從水庫里抽水救急,接著又自己拿錢給購買了小水泵灌溉的農(nóng)戶發(fā)了100塊獎勵。今年一開春,他就為村里爭取了農(nóng)田改造資金,建起了排澇防旱的水渠,他說將來他不做“村長”了,這個水渠還能一直用下去。
“這幾年來,老沈工資一分沒要,為村里的發(fā)展至少還倒貼了五萬多塊錢。”說到動情處,張祖興老人眼睛都模糊了,取下老花鏡擦拭眼淚。“這個報告是前年寫的,想代表村民的心愿送到縣政府去。結(jié)果被老沈知道了,他攔住了我,說莫搞這些。”
評價
“這樣沒有私心的村長我服”
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一幢藍色的兩層樓幼兒園,樓梯邊有一間30平方米不到的雜物間,這里就是村干部的辦公室,還是會議室、接待室。村支書、村主任和村組長正在開會討論低保戶名額的分配問題,村里一共160多戶,630多口人,而低保戶名額只有26戶,為了公平公正,會議最終討論由村民打分來決定。
村民指著一位穿著整潔的短袖襯衣,身材不高,瘦小黝黑的老人說,他就是我們“村長”。
聽說隔壁村有老人給晚報寫信表揚自己,在眾人面前,沈千波有些不好意思。
村支書周青山說,2011年他請老沈回村,當時老沈已經(jīng)60歲了,住在城里,在蘆淞市場群做倉庫門面出租生意,生活富裕吃穿不愁,子孫滿堂。因為樂善好施,腦子靈活,在外吃得開,村民們都擁護他當村主任。
剛開始在村里搞建設時,大多數(shù)村民都是支持老沈的,但也遇到過很多困難。裝路燈時,一根固定拉線要釘在一位周姓村民的院子前,對方攔住要“補點錢”。沈千波發(fā)了頓脾氣:“村里的錢,全都要用在村里公共建設上,你個人想要,一分莫想!”村民后來很慚愧:“村里我哪個都不怕,但我服你老沈。”
心聲
我就是想給村里多辦些實事
村里越來越好,村民們也越來越滿意,但老沈還是覺得做得不夠。在辦公室的墻上,掛著幾排照片,“這是去長沙縣幾個示范村考察時拍的,就是想掛起來讓大家看看,新農(nóng)村能做成什么樣子。”
目前,村里已引進一個上千萬投資的磚廠,解決了眾多村民的就業(yè)問題,除了農(nóng)耕收入,他們每月還能拿到兩三千元的工資;建了一個株洲市一級幼兒園,可以容納100多名小朋友入園;把十多年的荒田進行整改,承包分配出去,建起了一批綠色農(nóng)產(chǎn)品養(yǎng)殖場……隨著村里的集體收入從零到有,除了給村民們買保險,村里一些上檔次的公共建設也已經(jīng)提上了日程。
今年5月,老沈又被推選當村主任,看著丈夫東奔西跑,妻子心疼他,干脆從市里陪他回到了農(nóng)村。對于村里將來的建設,他又開始盤算起來:頭三年里,修好村道裝好路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投資,集體有了收入,給村民都買上保險,這些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下一階段,要吸引更多的企業(yè)和資金進村來,同時修好水庫搞好農(nóng)田建設,把田間走道硬化成機械路,讓村民的播種機、收割機直接開進田里,把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搞起來,讓村民們都富起來。(株洲晚報)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