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雷和社區(qū)的老年人在一起,了解他們的困難。譚浩瀚/攝
8歲那年,劉曉雷第一次看電影《焦裕祿》。熒幕里那個冒雨走訪村民、罵不作為干部“熊包”、帶病工作的中年男子,讓這個男孩感動不已,他夢想著“有一天,要成為那樣的人”。
成年后看《焦裕祿》,45歲的劉曉雷再次落淚。“一個人的成功,不在于他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他幫助過多少人。”此時,劉曉雷已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他在株洲荷塘區(qū)西子社區(qū)成立了“曉雷愛心工作室”,帶領51名志愿者服務社區(qū)居民,也帶動更多人互幫互助,在社會引發(fā)了一串串愛心漣漪。
社區(qū)居民說,“雷鋒”就住在家門口
說起劉曉雷,西子社區(qū)的老人都管他叫“兒子”,孩子們則喊他“大俠”、“超人”。不過,更多人愿意親切地喚他“曉雷”。一句“有事找曉雷”,成了社區(qū)居民最熟悉的口頭禪。
從幫居民處理家長里短、調(diào)解糾紛、修理水電,到扶貧幫困、關愛孤老病殘,劉曉雷和他的“曉雷愛心工作室”沒有驚天動地之舉,卻用一點一滴平凡的堅持,成了西子社區(qū)居民的“貼心人”。
“這些好事,做到了我的心坎上。”70歲的五保戶王純鳳感動地說,每周,“曉雷愛心工作室”的志愿者們都會將免費的“愛心菜”送上門。
4月5日,78歲的胡奶奶帶孫子在小區(qū)花園湖畔看魚,未料孩子將大門鑰匙當魚食扔進了湖里。聞訊趕來的志愿者沒有猶豫,當即跳入齊腰深的冰冷湖水中,經(jīng)過20多分鐘的摸索,終于將鑰匙找到。
“誰說現(xiàn)在沒有雷鋒,我們的雷鋒就住在家門口。”社區(qū)居民們自豪地說。
“我是黨員,這是我應該做的!”
劉曉雷出生在3月5日,這也是雷鋒的生日。
“我叫劉曉雷,雷鋒的雷。”初次見面,他總會這樣介紹自己。
然而,人們熟悉曉雷,卻不是從他的名字,而是他的“雷鋒”事跡。
“他啊,真比物業(yè)公司還了解小區(qū)和居民。”張娭毑說。為了更好地做好志愿服務,劉曉雷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公布在“黨旗飄樓棟”聯(lián)絡牌上,每天,找他幫忙的電話絡繹不絕,最多的時候,劉曉雷一天要接50個電話。西子社區(qū)的647位業(yè)主,劉曉雷幾乎都打過交道,為他們解決過難題。而“曉雷熱線”,也成了社區(qū)居民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號碼。
去年8月的一個晚上,大約10點,小區(qū)居民彭娭毑不慎在家中摔倒,頓時頭破血流,驚慌失措的女兒連忙撥通“曉雷熱線”。已經(jīng)熟睡的劉曉雷二話沒說,穿著拖鞋便出了門,將老人及時送往醫(yī)院治療,回家時,已是深夜十二點。
事后,面對彭娭毑和家人的感激,曉雷只留下一句話:“我是黨員,這是我應該做的!”
愿望:更多人加入助人行列
劉曉雷用自己的行動,感染著每一個與他相識的人。許多曾經(jīng)被他幫助過的人,開始以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并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
易瀟今年23歲,2012年,由于母親患上癌癥,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知曉后,劉曉雷四處奔走,為易瀟介紹工作,終于,易瀟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此后,易瀟開始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得知劉曉雷成立愛心工作室后,她馬上就報了名。“曉雷老師教會我自立自強和愛心奉獻,我也要把這種精神傳遞給別人。”今年3月,易瀟跟隨“曉雷愛心工作室”,幫助西子社區(qū)的幾個貧困孩子圓了“游玩方特夢”。
劉曉雷的愛,更飄出了西子社區(qū)。3月5日,鐵路職工鄧湘穎聽了劉曉雷在八達小學的志愿者演講后,深受感動。“以前,我想做好事,但總是不好意思,怕被看成怪人。”鄧湘穎說,“曉雷老師給了我?guī)椭鷦e人的力量。”當天,鄧湘穎就加入“曉雷愛心工作室”,自發(fā)幫扶荷塘區(qū)的孤寡老人。在她的感染下,兒子所在班級其他同學的家長也紛紛加入關愛老人陣營。每逢周末,他們便會帶上孩子,燉好豬腳、熬好湯水、做好飯菜,走訪看望老人。
“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幫助別人的行列,傳遞愛心和正能量。”劉曉雷說。
編輯:向胤蓉
來源:株洲日報

